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范文(通用16篇)

【www.db51888.cn--行政管理】

纸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Lù西北和埃库特n、 论文一词在古典文学中很常用,意思是对话修辞或思想交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的文章16篇 ,欢迎品鉴!

【篇1】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摘要]新时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要进行包括线上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教师要真正适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2019年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2019034)

   [作者简介]周碧波(1978—),男,湖南永州人,法学博士,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5-0003-02  [收稿日期]2020-06-17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而从矛盾辩证法来讲,课程受到的挑战中也包含着机遇,紧抓机遇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成效。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线上教学,并且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創新,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质的飞跃。概言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抓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这四个方面。

   二、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线上教学,这是大力推进该门课程改革的契机

   原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之所以面临着改革难以推进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许多任课教师改革意识不强,创新观念不够,对该门课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有个别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在新时期,使得部分原来在现实课堂中照着PPT讲课的教师面临着新的线上教学环境而不得不有所改变,在线上教学,如果对授课内容不事先熟知并进行自如地讲解,就会出现一堂课难以讲授下去的尴尬场景,即使是口才较好的老师,也要对教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线上课堂中侃侃而谈。此类课堂教学,与网络主播的情况类似,如果主播口才不佳,才疏学浅,观众的参与度就会很低,从而使主播难以“混”下去。

   “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如果自己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其会面临着无生动话语可说,干巴词穷的尴尬局面,学生随时会退出网络课堂,让教师难以继续进行教学。当然,教师手中还有“考勤”这把“尚方宝剑”,学生应当不会不请假就退出课堂,但对于教师一旦有了不良印象,学生会选择静默老师的声音,自己干其它的事情,这样就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教授给学生

   当前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数教师操作电脑和手机相关教学技术设备能力有待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依然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重要障碍。在脱贫攻坚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云课堂,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体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责任,每位教师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学中结合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件开展教学,弘扬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下一步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高校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方面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却显得比较薄弱;二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这对老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四是任课教师数量得不到根本保证,而且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相关教材,相关的课程培训来获得信息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四、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能力,比如脱贫攻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表现差异极大,教师应重点钻研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得出富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五、通过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故事诠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原来我们自己讲中国的制度优势,某些国人不以为然,尤其是极个别“公知”对此不屑一顾,甚至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一套精英与平民迥异的双重标准。而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大考”中,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考了个不及格,可见,民生工程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西方所谓“人权”等价值观的虚伪本质。因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等专题,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期网络教学为契机,通过精心设计,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脱贫攻坚等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等重要事例融入教学各专题,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合格公民,鼓励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应善用和乐用现代媒体手段,扎实高效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通过发布话题、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以脱分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专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并坚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

   六、结语

   新时期带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变革和机遇。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考”,“考”出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课程的自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该门课将会越来越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魅力。

【篇2】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重要部分和根基,因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无疑是夯实顺利贯彻 “四个全面”思想的重点。

  何为“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包含两个关键的词汇,一是全面,二是从严,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全面而却不从严,就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假如从严而不全面,难免会有偏差。党的建设有五个方面,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就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

  一、思想建设要从严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不管是在革命战争阶段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事实证明,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发展的理念出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此,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新时期。

  思想建设方面的从严管党、治党就是要求党员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最关键的是来自于对思想理论的清醒认识。如果对马克思理论不了解的一些人,甚至是对理论理解不够透彻的党员,很难在根本上能够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精神的追求。

  二、组织建设要从严

  组织建设方面的从严首先重点在于造就和重用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唯有党员素质上去了,思想上才不会产生不良作风,党内发展才能更佳,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其次,党员干部代表了党的高尚形象,也是党的重要脊梁,要起到带头的作用。党员是体现党的形象和先进性的唯一对象,因此党员要以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来约束自己。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从入党关口上保证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的纯洁性。从而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力量,又是主要领导核心,那么党的干部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分子,是党的理论制定者和方针的执行者。因此,管好党员干部,是党要管党的关键所在。组织建设从严皆在重点管理好党内干部,也就是从严治党的重点是从严治吏,以及认真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以下三点即是如何管理党内干部:一是要选人用人关要从严把守,二是要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要加强,三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要始终突出。中央依此要求制定了一些规定和措施,这些规定和措施更好的提高了党员素质,使得真正的人才得到重用,拓宽了上升渠道,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

  三、作风建设要从严

  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作为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来自于党内的优良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主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执政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执好政。执好政源自党内优良的作风,源自强大的对真理追求的信仰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对真理追求的信仰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理论上,即思想建设上。人格力量则体现在优良作风建设上。每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期望能够长期执政,能够长期执政的原因不在于执政党的主观意志。而在于人民的意愿,即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不难看出,作风建设要从严是全面从严治党五个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因此,优良的党内作风建设是在群众面前树立光辉形象的根本。

  四、反腐倡廉建设要从严

  腐败现象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政党一直存在和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决心重拳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先后数十名省部级以上高官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查处了许多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党的一系列的反腐行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态度和决心。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大局,从严治党的认真落实才能让依法治国有效的推行,反腐倡廉才能更有保障的贯彻与落实。

  五、制度建设要从严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无论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都离不开健全的制度、有效的机制作保障。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从严,良好的党内制度能够培养良好的党员。制度是利益和权利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党的制度建设从严意味着人民的利益和权利能得到根本的保障。良好的制度能够使党的各方面行动方针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章是我们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贯穿于党的组织和活动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核心。健全的制度能够保障党员什么是能够做,什么是不能够去做。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能够对党员进行约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革命性的政党转变为建设性政党,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始终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正如伯克所言,“政党是建立在一些人们集体认同的特别的原则之上、以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联合起来的实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时期的革命性政党转入到和平时期的执政党,随着党内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党员工作的条件变化对执政方式产生的偏差影响,对政党的认同产生不正确的认识,由此造成党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了威胁;其中,一些党员干部生活作风的腐化堕落,致使社会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的合法性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基于当局的政治形式下,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直面问题的勇气和魄力。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探索政治合法性的首要选择,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创新。

  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唯有坚持从严治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党的治理水平,以及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理想的执政理念。

【篇3】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题目:
  礼仪修养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解析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剖析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从多方面探讨了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途径,旨在说明礼仪修养对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教师;礼仪修养;教育教学
  1、前言
  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修养是人们在思想、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种品质和能力。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教育人才,不仅要道德高尚、知识渊博、身心健康,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创新能力及个人魅力等,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精神面貌、礼仪修养及价值取向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
  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貌、礼节及所持的仪表、仪容、仪态。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应包括以下几点:
  2.1良好的职业道德
  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追求新知,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
  2.2端庄的仪表仪容
  仪表仪容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它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品德情操、身份地位等。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和懂得着装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时,不论其服装质量、新旧程度,首先,要整洁、大方,要根据年龄、体型、肤色、时间、地点、场合选择符合个人气质的服装。其次,男教师出入正式场合穿着西装时,要遵循“三色原则”,上衣、衬衫、领带、裤子、鞋袜、包等颜色不宜超过三种,切忌着短裤、吊带、背心、拖鞋等出入教学或办公场合。
  2.3儒雅的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是人与人之间思想表达、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语言表达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语言修养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表述清楚、音量适当、语气语调适宜、适度表现幽默。
  2.4礼貌的交际方式
  礼仪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尊重”。高校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尊重”对方。与学生相处时,要亲疏适宜、远近有度。对待学生要如子、如亲、如友,要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学生,同时在学生面前要保持老师应有的尊严,做到庄重自尊。与同事相处时,贵在和谐,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坦然面对领导的批评;同事之间交往重在礼貌谦让,宽容友善,相互尊重,真诚以待。
  2.5规范的日常行为
  平常在校园里,教师随便一些虽能理解但不可失礼,因为教师的身份规范着教师的言行。然而有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过于随便,如上课看手机玩微信,与学生座谈时旁若无人地抽烟,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些不文明的用语等,均会给学生造成不好影响。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任何场合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礼仪修养,待人接物诚恳而温和,举止态度谦恭而自信,这样,方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
  3、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3.1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很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老师定位。教师整洁的仪容、大方的仪态、恰当的言谈和得体的服饰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教师形象,从而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喜欢某一老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堂课的影响。当学生认可了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不凡的内在修养后,他们会更喜欢该教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形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自身形象能直接影响学生形象的塑造。教师在施教的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形象的观察和模仿,形成对自己形象的定位。虽然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所展现出的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会吸引学生模仿,从而形成自身的形象定位。
  3.3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然大方、庄重得体的着装和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穿着朴素、举止端庄、谈吐儒雅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这样的课堂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反之,不注意个人仪表仪容、形象欠佳的教师,不容易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甚至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议论的对象,严重的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3.4构建文明校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而且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礼仪表达对彼此的尊重与友好,可以弱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促进社会和谐。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其良好的礼仪修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可以带动大学生自觉习礼,促进文明礼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途径
  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因此,必须积极行动,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
  4.1提升高校教师礼仪修养认识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意识,高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这样,学习者会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学习教师礼仪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一种自然流露,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其次,加强对道德理论的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理论水平,是指导其礼仪修养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高校教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4.2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把高校教师质量关、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将教师礼仪列入其中,并使其制度化,引导高校教师规范自己的仪表仪容和言谈举止。其次,强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学习和训练。将礼仪学习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通过学习基本知识、配以具体训练,使其具备基本的礼仪修养。再次,全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相关政策维护、保障高校教师的权益,使高校教师形成较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幸福感,将加深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内化为自身的动力。
  4.3加强高校教师礼仪培训
  首先,将教师礼仪纳入高校招聘的考察范围。这就要求学校既重视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又重视其礼仪修养,以此保证高校招聘到专业知识扎实、礼仪修养良好的双优教师。其次,将教师礼仪纳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领导应将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礼仪实践和礼仪辅导等。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和礼仪行为进行评估,将其列入教师年终考核的指标范围,使之制度化与终身化。再次,创造良好的全员礼仪环境。高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举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教室、楼梯、走廊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文明礼貌用语、宣传标语等,在一些重要入口处安放镜子,让师生随时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
  4.4培养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礼仪教育也是如此。礼仪教育涉及到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礼仪教师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礼仪规范操作及科学的训练方式。礼仪教师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述风趣,富有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力。所以,作为礼仪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文明的氛围,以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实际诠释良好礼仪规范的教育价值和无穷魅力。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文明优雅的口语与体态语、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的融为一体时,就会构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整体旋律,弹拨出教书育人的最美乐章,这也是一名教师驾驭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石。
  4.5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
  如今的大学校园,已过多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文明礼仪方面,不仅没有为人师表,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比如上课不注意形象,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出口成“脏”,着奇装异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和教学效果。因此,各高校都应出台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规章制度,以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氛围。高校应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比如垃圾箱、标示牌等,时时提醒大家注意卫生,打造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各种文明规范随处可见。总之,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以达到环境育人的要求和效果。
  5、结语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在深入认识和理解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的规范要求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反思改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礼仪修养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的'为教育工作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玉萍.现代礼仪实务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李欣,杨德利.浅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J].学理论,2014(5).
  [3]赵亚灿.浅析礼仪修养对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6(15).

【篇4】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受大众流行文化、时尚消费风潮和现代传播媒介的深入影响,部分消费者开始表现出非理性的消费势态,这种消费社会下非理性的消费势态对大城市青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城市青年经常因为过度或超前消费而陷入焦虑当中。本研究将基于自我认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对8位“隐形贫困人口”的深度访谈,针对大城市青年在消费社会中的行为、态度进行访谈分析,探讨青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消费社会;大城市青年群体;自我认知;“隐形贫困人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80-02

   大城市青年群体生存现状、财政消费状况、生活压力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此前,“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在互联网上受到了青年群体的追捧,“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描述了大城市青年群体外在生活光鲜亮丽,私下负债累累的消费方式。本研究将基于自我认知的相关理论,遴选出8位“隐形贫困人口”,结合我国社会转型中具体的消费环境对大城市青年身边存在的消费社会进行探究,为自我认知丰富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能探讨青年群体的现状与发展,有助于抛开媒体或者社会标签,更全面地认识消费社会中的大城市青年。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1.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来探索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对自我认知的架构,并试图探讨他们此种自我认知与当下所处社会现实环境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拟根据潜在被访者在实际生活与日常线上线下社交活动中是否将自己视为“隐形贫困人口”进行甄别。正式访谈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式,为了克服地域限制、降低成本,深度访谈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主要有微信语言及文字、QQ语音及文字等方式对8位受访者进行访谈。所有访谈数据均在访谈完成后及时整理记录,并通过电子邮件发至受访者进行二次校对,以确保访谈数据的内容效度和解释效度。

   2.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三个大城市的8名青年,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分布在23至28岁,对“隐形贫困人口”出现频率较高的年龄段进行研究,大致是在个体毕业后至结婚前这一时期。受访者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现居住地为大城市;二是认同并接受“隐形贫困人口”身份。本文主要从朋友圈和微博平台中遴选,在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尤其是社会阶层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也尽量选择了差异化样本进行收集。

   二、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自我认知为“隐形贫困人口”的原因分析

   1.“隐形贫困人口”消费方式与大城市青年群体新型消费观念相契合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多数被访者都有过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上的应用进行小额借贷的经历,被访者在谈及“隐形贫困人口”时通常与新兴的移动支付手段联系在一起。受访者中,他们每月的主要消费集中在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上,包括配备数码产品、化妆品、养宠物等。传统舆论场中出现的“爱储蓄不爱消费”的理念被扭转,尤其体现在年轻一代,正如受访者所提及的那样,他们已然把消费视为一种乐趣,将消费值作为衡定自己生活质量的手段,必须达到一定的消费值才能获得自我满足。同时,消费开放也已作为社会开放的一部分,现今社会消费观已经转变为鼓励、支持消费,青年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是促成“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群体出现的重要原因。

   2.“隐形贫困人口”是大城市青年群体的一种“自嘲”方式

   网络热词的频频出现,可以看作是网友在社交平台的“自嘲狂欢”。“隐形贫困人口”这一标签热词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除了“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网络热词,还出现了诸如“隐形单身人口”“隐形肥胖人口”“隐形美貌人口”等一系列相关“隐形”热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自嘲”俨然已经成为年轻人互动的重要方式。网络大众的“自嘲娱乐”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的消解,另一方面却也意味着找到文化的归属。消费社会视域下青年作为其中最具变动性的群体,他们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他们渴望未来,渴望上升,“自嘲”则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在话语空间中的资本流动,成为青年群体建构自我认知的重要原因。

   3.“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反映出大城市青年群体的经济压力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8位受访者都在自我提升方面花费比重较大。消费社会视域下,伴随着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觉醒,对自我内在价值的重视和培养不仅能够为青年一代实现层次飞跃奠定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更加重视精神文明的体现。拥有超强可塑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青年则更重视自我的精神文明建设。除了旅游、学习,多数受访者都提到了对自己外在形象的重视,这也符合上文提及的“隐形贫困人口”的定义内涵中的外在形象光鲜亮丽。全方位提升自己也是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建构自我认知的重要原因。

   三、消费社会视域下大城市青年自我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1.工作、学习场域的直接影响

   青年作为步入社会的初学者,根据学习、工作环境关系会结成不同的交际圈,同时个人的交往也很难突破其地域生活范围。如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及的,身处特定的工作环境,为了维护与同事之间的友好互动,群体的消费理念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消费行为,尽管有时候并非出于个体自愿。受访者的行为体现出青年个体通常会为了寻求群体归属的安全感而选择从众消费。当然,这种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构建良好的人际工作关系网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方便青年群体与老员工之间在日常工作中的互动,是维持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作为群体中的新人,更需要与群体保持一致来寻求某种依附。这也是工作学习环境对青年个体建构自我认知的直接影响。

   2.社交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的营销传播由传统的单向传播沟通方式转变为消费者积极参与的多向传播的网状传播结构,而青年群体正是推动网络消费的主力军。除了社交媒体上企业品牌的营销推广,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以视频或者撰文的方式推销商家产品,以青年消费者群体为主要对象。受访者在访谈中指出,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移动应用都在潜移默化地促进青年群体的购买行为。朋友圈中的“晒客”、小红书上的“博主”在一定程度上都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引导着青年群体的消费。同时,朋友圈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还提供了圈子内隐形攀比的平台,让人们将不必要的东西视为自己归属为这个圈子阶层的必需品。

   四、结语

   消费社会中,大城市青年架构自我认知除了态度、观念等内在驱动力外,还会受到社会环境、互动场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佛系青年”到“隐形贫困人口”,媒体消费网络热词聚集流量,大城市青年群体则通过不断将自己归属于热词群体以寻求群体认同。访谈中我们发现,“隐形贫困人口”消费行为的产生更多是源于消费观念的转变,而不是基于虚荣心盲目追求精致外表。同时在消费社会中,大城市青年群体逐渐上升为促进消费的主力军,除了媒体对大城市青年群体的标签化解读,大城市青年群体自身也在架构自我认知的同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因此,在谈及大城市中的青年群体时,我们应该转变传统舆论场中对青年群体的消极态度,而应以更包容的姿态看待他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鸿业.社交媒体对青年价值观的解构与重构——以网络话语抗争为视角[J].当代传播,2017(2):79-83.

   [2]方芳.微信“曬客”的呈现行为与自我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篇5】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闭幕。本次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考虑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绘就了发展蓝图。

  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力进取。“两个一百年”目标首次出现是在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第一次明确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自此成为一个固定关键词,在习近平总书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超过100次,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向下一个“五年规划”进发。2020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一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如此关键的历史关口对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建议。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之一,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挑战与机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不再追求GDP等总量指标的高增长,而更关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关切产业结构的均衡,更强调人民福祉,更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为我们踏上新的征程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时代的擘画已经绘就,即将踏上“十四五”征程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篇6】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摘要]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区内央企、地方国企、总部机构资源优势,紧跟当前数字化、场景化的技术变革趋势,以新基建为契机布局应用场景建设,挖掘新需求开展应用场景建设,培育新动能产业,探索核心区金融和科技双轮驱动发展的西城模式。

  [关键词]新基建; 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1445(2020)08-0069-03

  新基建是当前扩内需、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促转型,化解疫情不利影响,提升创新效能,培植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市西城区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及时发布《西城区加强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进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赋能计划》,发挥央企、金融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住新基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以新基建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为引领,做好“四个服务”,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建设的高地,争做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区。

  西城区在新基建中的区位发展优势

  西城区央企、地方国企、总部机构资源全国领先,在新基建5G基站、区块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优势突出。目前西城区内已有多家央企开展了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同时还有一批围绕新基建提供技术保障的优势企业。

  聚集着全国5G基站建设的领军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是5G基站投资建设的主力,三大运营商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15万个。2019年底,中国广电和国家电网确立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加速推进5G建设。

  拥有区块链研究应用的头部企业。西城区拥有联动优势公司、金链汇信(北京)公司、国网区块链(北京)公司等头部企业以及中国—中东欧区块链卓越中心秘书处等国际资源。聚焦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西城区持续加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同时作为政务服务区块链应用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区块链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加强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北京率先打造了政务服务“9+1”应用场景。

  具有特高压投资建设的大型国企。国家电网是特高壓项目规划和投资运营的主力军,中国能建电力集团公司是特高压规划、设计、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一些企业在特高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检修的信息化方面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参与了国家电网公司电网信息模型标准的起草。

  聚集着充电桩建设与运营的头部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是全国公共充电桩运营的头部企业,2015年成立了国网电动汽车服务公司;建设运营的全国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累计接入充电桩45.7万个,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

  拥有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的大型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作为交通领域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提前布局新基建领域,目前已与中国通信服务公司等机构达成新基建领域的合作。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咨询公司等市属国企也在城际轨道交通的设计、系统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长期承担城市地铁线路的建设管理任务。

  新基建赋能西城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新基建为西城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西城区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明晰,对于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应加快创新探索;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新业态、新经济体量较小,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疏解腾退的空间资源还没有得到高效利用,需要加快对低效楼宇改造提升的进度,为引进优质企业提供空间;城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尚有诸多需要补齐的短板。

  新基建加快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西城区内央企资源丰富,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据统计,2019年区内共有规模以上央属法人单位793家。辖区内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央企均已加快投资和布局新基建项目。如何助力央企推进新基建项目,将成为西城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机遇。此外,西城区内拥有奇安信公司、航天科工智慧公司等前沿科技企业,将成为新基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随着新基建的实施,这类高新技术企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基建有效带动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不仅能够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和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快传统金融机构向智慧银行、智慧网点等数字化转型,推动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场景拓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赋能商务、零售、文化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实现精准感知、在线处理、智能决策、体验式服务等,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能级。

  新基建有力赋能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政府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等领域还有提升空间。“十三五”以来,西城区推进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在智慧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智慧政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建设模式单一、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不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综合应用不足等问题。借助新基建发展机遇,能够有效补齐现有智慧西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区域大数据中心平台的建设,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实现城市万物的互联互通。

  加强新基建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对策 把握四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的医疗体系短板,加强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及临床与防控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与方法研究,加快智慧医疗应用场景建设。落实市政府关于应用场景建设的相关要求,在市科委的指导下,加强与“三城一区”和城市副中心的资源对接和成果共享,为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支撑。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核心区优势资源输出统筹结合,辐射带动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促进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在新基建项目中发挥区域企业技术资源优势,为国内其他地区提升创新效能、升级产业层次、培植新动能方面贡献西城智慧。

  加强与辖区新基建建设主体的对接与合作,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对于技术成熟、路径清晰的企业,如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做好金融、人才、技术等服务保障,协助其凝练并发布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并与“三大科学城”做好对接。支持建设单位、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搭建试验性应用场景平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

  发挥金科新区优势,加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接新基建融资需求,开发一批适合新基建项目特点的创新金融产品,以智慧金融服务补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以技术创新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效率。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电子及网络支付、金融安全等领域,加快金融科技领域“卡脖子”和“颠覆性”技术集中攻关。

  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的医疗研发能力弱的问题,探索成立市区联合自然科学基金,提升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依托区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资源,加强临床与防控相结合的创新技术和方法研究,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战略储备。加强医疗机构与电信运营商、企业的合作,搭建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

  聚焦新基建优势领域,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加强新基建与场景深度融合,推动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应用场景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应用创新和示范,同时探索交叉领域的融合应用。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对应用场景及其作用的认识。1牢固树立“创新无处不在,处处皆为场景”的理念,聚焦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居民消费等领域,推动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场景落地。总结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建设经验向全市推广。支持区域内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企业购买网络安全等服务和产品。加强与“三城一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合作,主动挖掘区内企业在新基建过程中的需求,主动引导其向城市副中心进行定向转移;对于缺乏产业化场地的,协助企业与亦庄进行对接,促进“三城一区”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新基建项目中的应用,推出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融合应用场景。有效发挥区域内新基建承接、运营企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集聚的优势,主动服务津冀和全国,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提供保障。支持区内新基建承担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制定新基建领域标准。

  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新基建项目的技术创新。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和亞投行、丝路基金等已有国际合作项目资源,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打造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推进数据技术、标准、园区、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化、顶尖、高端的国际合作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波.加速布局“新基建”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N].科技日报,2020-04-02.

  [2]马化腾.推动上“云”用“数”建设产业互联网[N].人民日报,2020-05-07.

  [3]李彦宏.“新基建”加速智能经济到来[N].人民日报,2020-05-08.

【篇7】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论文关键词]形势政策,公民教育

  [论文摘要]公民教育视野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让青年学生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熏陶。

  党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全面而系统地探索现代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促进现代公民教育,对于加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具重要意义。

  一、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当立足现实,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提倡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然而,当下封闭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与社会热点的追踪,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因此,当处于年轻气盛的高校学生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如房价过高、贫富差距悬殊、看病难、看病贵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传统德育教育灌输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指采用时尚化方式运作、以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对我国公民教育会产生媚俗的影响。大众文化时代使得个体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尽管我们批判大众文化,但却无法拒斥大众文化,例如网络上宣传暴力的游戏内容和宣传颓废精神的视频等。

  (三)公民意识培养薄弱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为高校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以及公民责任的认同与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视公民义务教育,而忽视公民权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属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师作为权威,基本以大班讲课的.方式进行灌输,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的公民参与大都是被动的,大学生往往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相关活动是被动式的,无法彰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二、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意义

  学校公民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形势政策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过程,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所谓“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建设和公民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三、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加强我国公民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

  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要把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识培养

  应当注重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道德品质,使他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本质,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借助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传播,可以促进学生对多种价值文化产生思辨,以增进大学生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二)多开设相关形势政策教育讲坛、论坛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经历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四个阶段。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建议多开设相关的形势政策教育的讲坛、论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聆听。要通过国内热点形势的阐述,引导大学生观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当下可以结合建党90周年来回顾党史,重走长征路,体验国家发展等,为大学生提供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

  (三)建立价值坐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努力发挥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要注重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的优势,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把形势政策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在校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总之,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顾党史,总结经验,引领学生更好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媒介,更好地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正是当下我们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8】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一:浅析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运动平面设计

  论文摘要:绘画和设计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属于不同的门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绘画和设计是互为作用,互为服务的。而现代艺术不是单纯指各种美术流派,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体现,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到其它领域。现代艺术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更多的形式语言,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表达和新风格的形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由此,现代平面设计在自觉的层次上步入了多元化、自主化的境地。

  20世纪是一个无法比拟的时代,各种艺术形式在反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它几乎很难用一种风格和形式进行描述,也很难用传统的观念进行分类。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是针对传统艺术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不仅是对人类文明中从传统艺术的内容、目的价值观、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到表达媒介的彻底改变,而且也为现代视觉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运动从19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并且对平面设计从表现形式到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他们的创作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一个是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特别是原始部落的面具、雕塑和埃及的出土文物;另一个是保罗·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绘画。20世纪初,当人们还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浪漫优美的氛围中时,毕加索在1907年向世人展示了“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人们被这抽象成几何人形的画面震惊了,这是向传统的审美观进行的尖锐挑战。因为立体主义“否认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立体主义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8年到1912年,这时期基本上是毕加索和布拉克的二人活动,后来影响到其他青年艺术家进行尝试,逐渐形成一个国际运动。他们分析绘画中的各种基本组成元素,对于色彩、形式、结构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原则,在绘画上逐步走向理性分析的方向,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还开始尝试把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处理艺术状态的方法用在雕塑上,受他影响的几个前卫雕塑家推动了立体雕塑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2年开始的,立体主义往更主观、更抽象、更复杂的方向发展。毕加索开始尝试使用新的媒介进行拼贴,他在作品中使用旧报纸、海报残片、废弃的公共汽车票等,之后还使用了木片、沙、金属等材料在作品中进行拼贴。这是绘画史上第一次使用其他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造型,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开创了绘画渐新的方向,表现方式使艺术家空前的自由。

  立体主义在造型、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新材料的运用方面都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在进入了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后,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开始使用拼贴来进行表现,强调肌理和色彩的质感。传统的写实的、具象的形象被抽象的几何化的形象代替,新材料拼合出色彩和肌理都逼真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平面设计语言。抽象的几何形态,多视角的画面,不同空间的物象组合,新材料的运用,拼贴手法的使用,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语言,开拓了新的设计思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的招贴设计和平面设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二、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于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它是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一场影响深刻的艺术运动。它崇尚机器速度,抛弃传统的趣味,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对抗和谐与高雅的趣味,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对达达主义运动和构成主义运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设计方式。

  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为意大利诗人费里波·马里内谛,他于1909年2月份在法国报纸《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为标志,成为未来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认为应该庆祝速度、战争和暴力,这些活动才是代表未来的实质。他反对任何传统的艺术形式,认为真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应该是意大利和欧洲的技术成就,而不是古典的传统,应该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和速度之美。

  未来主义摒弃一切传统的绘画方式和表现手段,强调艺术反映工业时代的现代感,致力于通过表现运动和速度来展现工社会的审美观念,赞美机器、运动、速度和暴力。未来主义一面吸收了分析立体主义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运动感,另一方面借鉴了新印象主义点彩的绘图技巧,用线和色彩表现连续的层次组合和一系列重叠的形,还经常把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放在一幅作品中,来表现物体运动时的情景,用无拘束的构图,狂乱的线条和笔触表现物象的运动感和速度感。巴拉的代表作《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风格,描绘的是奔跑的狗和女人的足,用重复的形来表现物象的运动,将奔跑的狗连续运动时在不同的时间腿部的动作瞬间定格在一张画布上,这些动作瞬间就会凝固成一个个变化阶段,这是未来主义艺术家以静态的手段描写动态物体的积极尝试,对后来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画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未来主义主张利用抽象元素在画面中的穿插、重叠,以及线的力量来表现作品的运动感、速度感和力量感。他们对字体设计、字母形态及组合构成有独到的见解,强调对时代和生活的感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把平面设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画面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体现出力量感是未来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未来主义诗歌和宣传品的设计是他们平面设计风格的典型表现。马里内谛正于1913年6月份在《拉谢巴》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宣传他的平面设计观点,他认为新时代的语言应该是不受以前规律限制的自由组合。在版面编排上,他也主张推翻所有的传统的编排方法,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取代。他在其中一页上发表了自己的诗歌,完全违反语法,编排自由,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字体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在版面上形成一个完全混乱的,无政府主义的形式。从这里开始,意大利未来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平面设计风格,称为,成为“自由文字”。马里内谛任认为诗歌额其他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解放作家自己的手段,解放的内容包括从语法中摆脱出来,从陈旧的版面编排控制下摆脱出来。他的这一主张,在未来主义艺术家这一时期设计的招贴画、书籍和杂志中得到充分发挥。

  未来主义艺术家对艺术和人类文化的进步,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是现代机

  器文明和技术进步的狂热歌颂者和崇拜者,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也并不只是艺术风格、形式语言的创新,其重要性更体现在激进的艺术主张,,以及自由不羁的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所引发的强大感染力与煽动性。未来主义在平面设计的形式上给后来的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编排借鉴,而且还影响着计算机出现以后的当代平面设计。三、达达主义(Dada)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对社会前途感到失望和困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首先在瑞士苏黎世,之后在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和美国的纽约发展起来的一个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他们用偶然在字典上翻到的词来称呼这一艺术运动,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以前的艺术,现实世界和战争的反映,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对艺术的准则进行瓦解和嘲讽,力图反主流文化和彻底解放视觉的想象。达达主义反对所有的现存艺术,反理性,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达达主义具有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是知识分子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对20世纪的艺术和平面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破坏意义上的达达精神的真正先驱是制作现成品的马塞尔·杜桑,他曾用立体主义语言创造过经典的绘画《下楼梯的裸女》,用静止的形象记录传达了运动的可能性。他的惊世骇俗的“作品”是在1917年用小便池制作的“泉”,引起了极大的哗然;另外还在复制的蒙娜丽莎脸上加上两撇胡子的画等。他以坚定不移的自我逻辑和杰出的禀赋,将他艺术家的命运贡献给了颠倒的、贬义的、反艺术的、甚至非艺术的美术原则。但他是艺术与生活融合的主倡者。

  德国汉诺威的诗人兼画家库特·施威特是达达主义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他的版面编排随意,强调艺术视觉效果,版面没有实质的内容,且大部分的版面内容都难以读懂,但是他的版面排版工整,并经常使用象征的版面设计手法,追求完全自由与偶然性法则相互作用的创作方式。同时,他还大量利用各种平面印刷品、照片进行随意拼贴、拼凑,是照片拼贴设计的重要早期探索人物。

  达达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是从形式上开始的,他的对现成品使用的随意性、偶然性,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创造语汇与表现手法的能源。达达主义对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精神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继而又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超现实主义运动是1920年出现在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在文学、喜剧和艺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和损害,使大批知识分子感到茫然,出现了虚无主义思想。他们以为所谓的真实表象都是虚伪的,要了解社会的真实,只有艺术家的自我感觉可以依赖和信任,这种思潮很快得到其他艺术家的认同,发展为一个运动。1924年,安德烈·布里东发表了一篇名为《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超现实主义的开始。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态度,对于字体、文字、文学的表达方法、语法规律,文化、美学持否定态度,对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西格蒙德的心理学研究倍加赞赏,声称要进行精神领域的革命,主张发觉未开发的想象,幻想的心灵世界,全面地解放思想。超现实主义是非理性的,更强调无意识是一种与理性思想相分离的意识流。超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还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生活方式。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着名的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和琼·米罗,二个人都是西班牙人,却代表了超现实主义两种相反的表现方向。达利以写实和近乎摄影搬的形象来尽力捕捉他梦中的感觉,梦中所看到的景象,让不可能的现实变为一眼目睹的真实;而米罗则采用抽象的纯视觉语言进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去完成作品的释读与理解。他们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及本能潜意识等结合起来,不受逻辑和现实制约,由非理性的联想来指导并表现原始的冲动和主观意象,营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形象和环境,以达到超现实的境地。超现实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美学风格:那种看似真实的、光怪离奇的形象之间非逻辑的联系,有一种怪诞的、神秘的美;其次超现实主义还为平面设计的创意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感觉生活的新思维。

  平面设计中常常把毫不相关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强调主观比喻,或者采用荒诞、夸张的手法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梦境,进行主题表达和信息传递。同时,超现实主义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写实技法和儿童般天真的抽象、半抽象的神秘有机形为平面设计广泛运用,其强烈的视觉形象对平面设计造型、表意、信息表达都具有很好的作用。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已经逝去,但它为后来者建起了一座丰富的创意宝库。

  五、结语

  以上几种西方的艺术运动不仅仅是绘画方面的成就,绘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观念、审美精神也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生和发展。绘画和设计本是一家,只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之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绘画是设计的视觉准备,不仅给予设计造型的方式产生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同时绘画的美感知觉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品味美,为设计打好基础。设计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被赋予了很大的商业价值,成为产品宣传的最有效途径;设计也可以激起学生的绘画热情,可以使绘画变得精致细腻合乎现代人的审美。因此,设计和绘画可以进行互动性教学,在互动中激活有灵感的创意,从而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8.

  [2]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梁梅,梅法钗.世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季铁,李轶南.现代平面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李路葵,汤雅莉.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开拓[J].装饰,2006

  [6]李瑛.论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引导作用[J].大众文艺.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二:现代标志设计风格演变趋势的研究

  摘要: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发挥着各种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志设计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的视觉通信,本文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的新思路,以国内外的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为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

  关键词:现代标志设计;发展趋势;风格演变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以图形来传达信息,表现其内在的质量、特点,而以之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它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缩影。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的记号到图腾,从商周的象形符号到秦汉的印章,再从唐宋的幌子到明清的洋化标志,标志的这些变化无不体现

  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可以借用象征意义的原始符号体现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者将原始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具有传统的形似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或是将传统图形渗透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方法之中,进而体现出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在设计过程中,不同设计领域风格的融合已经成为设计风格变化的主题之一。现代标志设计就是在方寸之间尽显无尽的意趣和思想,在交流与交换中传达出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心理,而整个设计世界的设计趋势则出现了“反国际化”的现象,倡导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设计,一个新的设计风格不断涌现,日趋多样,这同样在标志设计中表现出来。

  1.2课题的意义

  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标志设计新思维,分别从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历史文脉的继承、消费者情感需求、及后现代标志趋向方面予以阐释,归纳出具体新趋势和表现风格,希望对现代标志设计的研究知识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1.3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国内外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作为实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同时又借助优秀案例生动具体地帮助读者掌握如何赋予简洁的标志图形以丰富的内涵,以及如何把图形所承载的信息以恰当的、生动的形式传递出来。

  第二章概念与定义

  2.1标志设计

   “标志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它是根据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既是一种知识产权,一种脑力劳动成果又是工业产权的一部分。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于古代的印记。

  2.2现代标志设计

  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和图像组合起来的的大众传播符号,它能够借鉴和运用原始符号并给予原始符号以更高的艺术境界,原始符号是人类有记载以来为了交流、记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语言。原始社会中,一些部落的图腾、手工艺品及其物品的符号和记号都是现代标志设计形成的萌芽,它们都代表着群体文化,这类标志、符号和记号并非是一种纯装饰的纹样,它们充满了部落信仰和传统观念,凝结了原始人一定的动作和目的,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内容和各种含义,表现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

  2.3现代标志设计的特性

  一、多元化特征更为鲜明

  进入新世纪以后,包括美术和设计在内的多种学科,都呈现出了鲜明了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特征的表现是一个包含从创作到接受的体系。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创作效果、审美接受方面,都会有多种理念和多种风格。多元化特征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含时代和社会、创作者自身和接受者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导致了标志设计作品的多元化艺术特征。这就要求设计师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理念,不能局限于一个特定的风格和理念中,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设计概念,掌握多种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倘若对于多元化这种发展大趋势持一种抵制和逃避的态度,则无异于一种固步自封,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也难以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二、注重民族化的坚持和表达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丰富了设计本身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即设计出来的作品过于的主观,大多数人在面对作品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认同的基点,导致标志内涵的传达受到了阻碍。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的集合体,在标志设计中融人民族性因素,无疑是激发起观众认同的最佳选择。同时,越是多元化的发展,越需要强烈的个性化因素,民族性正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地区和民族文化艺术的本质区别所在。

  三、人性化需求将更加强烈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获得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人们对于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所以现代标志设计中,要体现出一定的人为因素,在设计时要从欣赏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考虑,注重作品和受众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人性化的关注,将会使作品本身的所传达的信息更为流畅,从而让受众者印象深刻。因此人性化的表现,已经成为当前标志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充分考虑和估计大众的心理需求,将情感因素倾注于作品中,才能创造性的提高设计主题的传达功效和诉求目的。

  四、设计要体现出强烈的视觉感

  现代标志设计种类繁多,要想让标志设计达到让人瞩目的效果,就需要注重标志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目的。这种具有强烈视觉感觉和非常时尚的现代标志,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优势。它不但可以使用视觉艺术上的魅力来吸引大众,还可以用标志所暗含在内的意蕴,达到在最短暂的瞬间示人以理、动人以情,在情理的结合中呼唤观者的共鸣,从而震撼观者的心灵。综上所述,21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标志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从事标志设计的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深刻认识时代发展形势对标志设计的新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思路,使标志设计能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促进艺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4当代标志设计发展趋势标志设计未来的走向,其实每位设计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在这里提出的是我经过长时间观察和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希望能结合我自己一些近期的作品对标志未来设计的特点做一些自我看法的总结。标志设计发展到近代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性、标准性、应用性。而下面我将介绍和分折的标志更冲破了某些束缚、更大胆、更前卫。更能掠夺你的说视线。

  在设计上有以下主要方面:

  三维造型的广泛应用:标志更加立体化,通过前所未有的立体造型传达更强的视觉欣赏视觉信息三维造型,标志还可以在更加细致的区分为几种层次上的立体造型。

  材质和光泽的应用:标志摆脱以往纯色填充的约束,具有更丰寓的材质和光泽,这种设计风格还受到其他邻近设计领域风格的影响。

  更复杂的生动形象:标志设计的对象不再只有死板的简约造型,更具艺术性和表现性的形象层出不穷。设计素材的来源大大被丰富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插画设计的风格。

  第三章现代标志设计风格演变趋势的研究

  3.1包豪斯前: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是流行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型设计运动,同时也是一场设计的运动与变革。持续时间大约20年,盛行于西欧,席卷美国,涉及了家具、印刷、服饰、建筑、绘画、文学、舞蹈、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工艺美术运动、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等多种风格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审美标准和艺术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改变。新艺术运动反对传统复杂的装饰风格,反对工业化生产,反对直线装饰,强调自然主义,迷恋乡土风格。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是传统装饰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过渡的桥梁,是一次不成功的设计改革,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的试金石,在世界设计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艺术运动旨在源于自然却又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凿相处。以“回归自然”为设计口号,将自然、空间、表现的设计的要素融入设计中,表现出灵动自然的艺术本色形式。艺术设计的精髓在于给人们美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将设计理念融入自然,使人们从心灵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丰富和充实。

  3.2包豪斯

  包豪斯(Bauhaus),产生于1919年德国魏玛,是德国一所国立建筑学院,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

  学院。作为跨时代的设计主义,包豪斯设计理念对现代艺术、建筑及各大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为现代主义提供了清晰明确、耐久实用的设计原则,追求经济、简洁与实用功能。无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或是家具、餐具设计等,均随处可见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呈现。因此,包豪斯设计理念实际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戒律:1包豪斯设计戒律一: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

  这一设计戒律由着名建筑设计师路易·沙利文⑧首先提出。在“形式追随功能”之前,设计师一直从过去来寻求借鉴的形式,自从这个概念提出并风行后,产品和建筑物都试图不再雷同,形式渐渐等同于内容,也就是审美与功能的相互协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从长远角度来看,单纯的实用性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美”的观念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但人们对美的渴求依然不减。而形式与审美必须服从于内容与功能,这一点是包豪斯铁的戒律。建筑大师与理论家阿尔贝蒂认为,“建筑艺术作品不仅要具备功能性还须具备审美性——当然这观点也被广泛应用于版面设计”。现代版面设计起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包豪斯的具象艺术家及文字排版工们的无数实验。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试图创造出系统化

  的平面分割,给予版面设计以新的形式基础,并且每一个排版作品都需要将其版面内容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艺术创造直觉,类似于构成主义和具象几何艺术,但这种系统化分割版面的设计方式,最终被发展创造为用来整合图片、文字等图形元素的现代格式手段,被称为瑞士版面设计。这种版面设计手段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和图片并列放置在一起,而是从画面结构中的相互联系发展出来的一种形式法则。它具有严密的文字和图片设计方案,贯穿全书的统一的版面设计风格。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版面设计作品重视比例感、秩序感,具备清晰感、准确性和严密性。于是,形式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所有的设计元素——字体、图片之间的协调一致成为可能。

  2包豪斯设计戒律二:忠实于原材料(TruthtoMaterials)

  包豪斯提倡让每一种材料保持本色——不要把塑料伪装成木头、织物或者毛皮。正如在我们国家随处可见的公园扶手和山路上修建的栏杆,硬是把水泥实心的扶手栏杆伪装浇筑成木头的材质,显得与自然环境极不相容还有形形色色的假花儿、塑料花儿,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环境空间。木头就是木头,植物就是植物,包豪斯认为,最简单的真实,有着最简洁的美。这种简洁的美是可以被人们感知的。平面设计中的美感是通过印刷介质——纸张来传递美的。“纸的尺寸和比例自身是不能产生美感的,只有通过所有视觉元素的结合才能产生审美欣赏的对象。”对平面设计来说,这意味着所有设计元素和材料的结合,纸质材料选择及其传递出的触感与温度,以及纸张的尺寸和比例;版面字体的选择与运用;插图、墨色的选择等,最终构成版面美感的将是印刷区域与未印刷区域的关系,所有这些材料与元素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构成它们之间美感的要素就是各部分的和谐统一。

  结论

  综上所述,21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标志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从事标志设计的设计者和教育者来说,要深刻认识到时代发展形势对标志设计的全新要求,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思路,使标志设计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这门艺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任何设计都要紧跟时代,标志设计也不例外,一种设计风格会因为社会历史背向的变化而被另一种设计风格所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时代提醒我们,这是一个显示标识个性化的设计时代,设计师要注意世界前进的每一步。现代标识设计的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将是当前的世界潮流。

  总之,我们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除了把握标志所要传播的信息要点,还要谨记以上八项准则,标志设计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设计出更好更有创意的高品质标志。

【篇9】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改思路》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重要性的论述,以及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军事理论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军事理论课;教改思路

  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也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门课,更是高校的“窗户”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当今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局部战争依然存在,以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多种斗争方式为主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

  一、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

  (一)国家有关文件的制定是开设军事理论课的依据

  我国军事理论课的开设要追溯到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该法有明确相关规定的条例,一直到2006年修订的教育部、总参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文件。比如,1984年《兵役法》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于是全国许多大学开展了学生军训,此时主要是集中搞军事技能训练。

  2001年,我国颁发了【2001】48号文件,文件规定了从2002年开始,全国要将学生军训纳入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的必修课,并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列为考查科目。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该《大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了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2006年修订版的《大纲》强调指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其教学时数为36学时,除完成规定的学时外,还应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讲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由此可见,国家出台系列的法律法规等文件为全国各高校开设军事理论的教学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使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及大纲时有法可依。

  (二)当今大学生亟需加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教育

  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把国防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说明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则这个国家将不能长久安全地发展下去。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没有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导致他们国防观念淡薄,忧患意识缺失,对国际形势漠不关心,甚至有个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机密等。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包括民族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以及爱军尚武意识。

  通过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树立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居安思危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通过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认清当今国际局势总体处于和平时期,但是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我国周边环境等诸多威胁仍然存在,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国家安全意识;通过爱军尚武意识的培养,不仅要继承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优良传统,更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强国兴邦和爱军习武的国民意识。每所学校都把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知国防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

  二、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不够重视,随意减少授课学时,授课地点安排在军训期间或周末或晚上,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一)重视不够,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投入不足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高校)应当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第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明确指出了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应该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由军事教学机构(军事理论教研室)和人民武装部共同组织实施。很多高校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军事理论的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即没有单独建立军事教研室(部),并与武装部(单设)合署办公,大部分高校是由设立的武装部与学工部(或保卫处)合署办公,在这种模式下作为二级机构的军事教研室的职权和地位非但没有得以加强,军事教研室和武装部的职能和地位反而被弱化了,甚至有个别高校将军事理论教研室归并到其他公共课程教研室,导致军事理论教学的保障设施与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利于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以非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居多,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的质量。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很少是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相近专业调剂过来的大学教师或学生辅导员。因此,他们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背景都有很大差距。在教学时,有些教师脱离国内外军事现状,只会照本宣科,很少会去更新知识,教学内容陈旧。此外,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的不一样,导致他们教学和科研能力截然不同,甚至会出现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追根溯源,这是由于缺乏一只专业化、职业化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而不是由“杂牌军”担当大任。

  (三)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

  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被减少,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时间――36学时,不能完成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缺少系统而全面持续性的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上大课、上统课的现象,课时不够,很多高校就会分专题或章节授课,这样做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每个教师只关注于讲课的专题或章节,而缺乏对整个学科内容的掌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内容极不规范。加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教学手段单一,采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少与学生互动,缺乏吸引力,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改措施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较广,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上,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在围绕国防教育这条主线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直击当前热点和敏感话题,把握学生动态,力求把当今国际形势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反思和共鸣。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方法、导问式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法等,使用这些方法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透,确保军事理论教学质量。

  此外,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可采取寓教于乐式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一条国防教育实践路线。校园里可以组织一些国防教育类的活动,比如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演讲比赛、观看爱国战争电影、举办国防教育讲座以及针对当前国内外热点话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博物馆等红色圣地,通过这些载体中的国防教育元素使他们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二)加大引进高素质军事理论人才,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师。建设一直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是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军事理论人才,并充分调动现有军事理论教师的积极性。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候选人最好是博士研究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军事人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丰富的军事方面教学经验者最佳。

  对现有的军事教师,学校要实行奖励机制。一方面,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军事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和生活待遇情况,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出去参加专题培训或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待遇留人、关爱留人的方式解决军事教师的生活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不称职的军事理论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惩罚,甚至撤换。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考核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是由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组成,分值的比例可以设为4:6。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成绩依据上课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情况确定,课外成绩可体现在学生组织或参加国防教育、社会调查等活动方面,建议课内和课外的平时成绩比例设为7:3。期末试卷的考核以闭卷方式考试,题目及题量恰当,题型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可以建立相应的题库。

  实践部分的考核主要是学生的军事训练,这部分成绩可以根据军训时的出勤情况和军训情况来给分值,具体分值可以由军训教官和辅导员来打分,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军事训练情况。

  合理的考核体系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后检测,也是为以后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数,因此,建立清晰合理的军事理论考核体系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至关重要。

【篇10】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下,怎么能培养出大师呢?其次,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中以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价值观代代相传的载体,这种源于美国的艺术教育理论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评价体系,其新鲜、活跃的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当中,而进入高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挑选的过程中标准的把握却是一个问题。所以,当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会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实际上有很多是用不上的,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在给学生传授着已经老去的东西。重视当代艺术,就是要求重视当代艺术批评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有专业设计类艺术教育;二是普通艺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艺术教育;三是师范艺术教育,这在艺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艺术,行会时期是以工匠师傅来教授,有一段时间是以艺术家来担任,现在由谁来担任呢?在现代中国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师范类艺术教育是雷同的,都以教授素描、色彩、创作等技法课为主,用培养专业艺术底子的专业艺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小音院”,而没有体现其教育科学的特点;其次,由于忽视普通艺术教育使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质量下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挑选人才是以高考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各类附中、培训班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而普通生的艺术课在进入初中二、三年级就已基本停止。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阿瑟·艾夫兰.西文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方面剖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化教育之路与社会化教育等改革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

【篇11】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要积极探索专题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策略,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满足当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需求,构建起科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实现专题教学的全面创新,适应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 实效性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一、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中的价值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1):3-5.

   [2]王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9,(2):136-138.

   [3]陈雪,周汉杰.打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精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7):30-31.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7-8.

   [5]赵华安.专题讲座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升[J].高教学刊,2017,(6):42-44.

【篇12】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从2019年12月8日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到疫情的全面爆发,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正值春运,喘息之间疫情如洪水猛兽蔓延于全国。顿时人心惶惶,武汉为中国而封城,形如孤岛等待救援。这里是病毒肆虐的地方,更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一、抗击疫情,全球支援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突发性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肆虐,被禁足的假期里红色的疫情标记逐渐蔓延开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便在这新年钟声敲响的之际,悄然爆发在每一个普通、平凡的中国人身边。

  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共克时艰中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形成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同舟共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但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不会忘记来自世界各国的守望相助,收获了来自全球的支持和援助。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向中国领导人来函致电、发表声明、表示慰问支持,并积极评价中国为抗击新冠疫情所作努力,我国科研队伍很快分析出毒株并向世界分享。

  多国领导人在疫情期间访问中国,表达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信心和支持。来自多国及国际组织捐助的疫情防控物资源源不断运抵中国,送达国内最需要的地方。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2、全球抗疫,中国支援

  我们在疫情发生发展之际,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防止疫情蔓延。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为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疫情注入了信心。

  与此同时,中国在自身抗疫吃紧的同时,仍彰显大国担当。向遭遇疫情的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并引经据典为他国加油打气,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积极姿态。

  中国作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中国人民展示的必胜信念和团结奉献精神,中国为保障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的积极贡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实践。

  随着疫情不断扩散,世界许多国家成为“重灾区”,就连公共医疗系统全球第一的美国也全线崩溃。我们党和政府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终南山院士等医疗工作者不辞昼夜的防控疫情,一次又一次的视频连麦,分享抗疫经验。

  不仅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树立了典范,也为国际社会应对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继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决胜攻坚,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的前提之下,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在整个疫情防控国际化合作中。一直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习近平主席会见世卫组织总干事,与多国领导人通话,及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其次,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中国政府以自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努力向世界各国表明,只要措施正确,疫情可以遏制。

  习近平主席从通电话到会见会谈、从致慰问电到给外方友好人士回信,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了生动诠释,为人类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注入了信心。再次,重视国际合作。中国政府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国际卫生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周边和有关国家密切合作,分享防控措施和研究成果,邀请国际专家并肩工作,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联合研发工作。

  三、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人类都是“当事人”,绝无袖手旁观者。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应携手同行、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韩国总统文在寅第一时间发出“助邻即助己”的兄弟情义,也正体现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德国中学生《让世界充满爱》的温馨传递,拉进来彼此的距离;日本友好人士“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肺腑之言,让我们为之动容。

  同时,在各国面临困境的时候,中国慷慨解囊,“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铁杆朋友,风雨同行!”“团结就是力量”“青山一道,同担风雨”“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一句句印在援助物资上的话语、寄托着中国人民支持与祝福的话语被运往世界各地。

  这时新时期、新环境、新挑战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的实践证明。历史将铭记的不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有中国人民抗“疫”斗争的众志成城和英勇顽强,也有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危机的同舟共济和共同担当。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与病毒较量,人类必胜。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人类面对像新冠肺炎病毒这样的共同威胁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们坚信,只要世界各国团结一心,精诚合作,人类一定能够经受住这次疫情带来的考验与洗礼。国际合作的举措越多,国际合作的能力越强,国际社会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就越近一步。

【篇13】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70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

  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国母亲说:我爱你,中国!啊!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你们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哦,祖国,涓涓流贯的河川是你飘逸的长发,绵亘悠久长的山岳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满山遍野的宝藏,你有秀丽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辉煌的故宫,你有蜿蜓伸展的万里长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你还有很多很多……在你辽阔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咆哮,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同学们,我们中国已经很强大,但是不能忘记,我们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国际****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对我国的钓鱼岛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记,1999年我国使馆的被炸,同胞的鲜血告诉我们: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的诞辰!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之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儿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儿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七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浑神圣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巍峨的群山响应让磅礴的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似乎更遥远更艰难。但是我们都不会退缩不会畏惧我们要大声地对祖国母亲倾诉:我们都是您的十三亿分之一是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浩瀚辽阔掌心上的一员,对于您我们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是何等深沉炽烈地爱着您,我们是多么想紧紧依偎着您,我们是如何想尽一份力量把您装扮得更美丽!

  让我们把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火热的青春,把青春之歌唱得更激越昂扬,把青春之诗书写得辉煌无悔,把祖国的篇章写得雄壮高亢!我们要把科学、理性、勤奋、坚毅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把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涵养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可爱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甘。

【篇14】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那风雨飘摇的岁月。在那个时代,做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牺牲。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许多无价的生命辉煌,他们以五千年长夜中亘古未有的荣光使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烈士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流金的“七一”,燃情的“七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中国共产党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共产党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的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的名字与点点滴滴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连在一起,雷锋成了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雷锋成了为人民服务最闪光的符号。他圆圆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二十二岁的年龄同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

  光辉的“七一”,绚丽的“七一”,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七一”宣言汇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托起了东方地平线上一轮不落的红日。在我们新世纪医药公司,众多默默无闻的党员同志,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热爱本职工作,将“七一”厚望转化成拳拳之心,用燃烧的生命之火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火红的誓言。他们时刻牢记入党誓言,把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在平凡的岗位履行着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庄重承诺。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八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才智。

【篇15】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人口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基础。我国在增加人口资源上提出二胎的政策,鼓励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生育二胎。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没有民族限制,没有地域限制,不分城市和农村,所有夫妇允许生育二胎,"二胎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二胎政策"遇冷,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二胎政策;阻碍;遇冷

  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后,放弃实施独生子女的政策,允许适龄夫妇生育二胎,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二胎。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下降了160万,这一次的下滑是二十年来第一次下滑。说明我国急需增加人口资源,人口资源是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的基础。二胎政策可以改善我国人口结构,对"失独"家庭来说是一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政策。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

  (一)"二胎政策"的实施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计划生育是我国在1982年提出的,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在我国的实施长达30多年,很多人的思想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是计划生育的口号。计划生育在城市职工中的实施比较严苛,城市职工夫妇若生育第二个孩子,会受到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后果,因此,在城市工作的职工,都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若不是城市职工,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也会遭受失去分房的福利以及失去其他的福利的风险。若是在农村出现超生的情况,当地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制止。"计划生育"在我国1982年的国情环境下实施的,是比较适用当时的情况的,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不能更好控制人口问题,不仅会造成家庭负担,还会对社会造成负担。"计划生育"影响着目前适龄夫妇的上一辈,他们一般都是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不多。这样的情况造成上一辈人已经习惯了家中人丁少的状态,并且也不在乎男孩女孩的区别,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变淡了,由于这样的情况,现在即使开放了二胎政策,也很少有人选择生育二胎。这是实施"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二胎政策"的实施。

  在我国全面开展二胎政策的时候,有一部分夫妇选择了生育二胎,这些生育二胎的夫妇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才有能力负担孩子的花费。还有一部分夫妇不选择生育二胎,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孩子,这些夫妇每天为了生活而奋斗已经十分劳累,若在生育二胎,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夫妇经济压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上不断发展,培养一个孩子要花费的金钱是十分多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从小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长大后给孩子准备房子,存款等。孩子小的时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长大后又给孩子铺好未来的路。在二胎政策没有实施的时候,家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的宠爱都在一个孩子身上,如果突然新增一个成员,会导致孩子有抵触情绪。这些情况也是导致"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之一。

  二、对当前社会形势下实施"二胎政策"的对策

  (一)加强对职业女性的保障,促进"二胎政策"的有效实施。

  国家应该发表一些有关女性生育保障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证女性的权利。在用人单位中,不安排怀孕女性出差,给女性提供专门的休息场所,在需要体力劳动时,注意怀孕女性的身体状况,尽量让男性或者没有怀孕的女性来操作。这样不仅保护了怀孕女性的安全,还锻炼了其他同事的工作能力。加强职业女性的保障,不仅仅是在工作上,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给生育二胎的夫妇优厚待遇,促进适龄夫妇生育二胎的意愿,最终达到二胎政策更好的实施,为我国增加的人口资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上对策可以促进"二胎政策"的实施。

  (二)实施"二胎政策"的同时,完善妇女生育二胎的医疗设备和服务。

  适龄夫妇在选择二胎计划的时候,考虑的事情比较多的,在备孕方面、怀孕方面、生育方面,这些对医疗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二胎夫妇年龄相对比较大,生育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在选择二胎生育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支付比较困难。在生育的时候,很多会选择剖腹产,剖腹产要求医生具有专业的水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才能更好的保障孕妇的身体健康。孕妇在二胎生育后,会容易患抑郁症,心理医生也需要加强对产妇的思想引导,帮助她们度过这个阶段。

  结束语

  "二胎政策"是我国对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家人口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是国家用来调整人口数量的手段。目前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颁布这一政策,促进人口的短期增长。在这一政策的颁布后,很多夫妇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还是有部分夫妇没有选择生育二胎,没有选择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经济情况不允许的原因。"二胎政策"的实施,不是指一味的增加中国人口数量,是希望父母生育二胎后,一样可以为孩子在教育、成长和发展等方面做打算。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栋梁之才。本文讨论了"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升平。浅析当前社会形势下"二胎政策"遇冷[J].农家参谋,2018,No.591(15):203+266-267.

  [2]王伊欢。社会视角下单独二胎政策分析[J].全文版:社会科学,2016:96.

  [3]舒晟,谢悦佶,王也喆。"二孩政策"遇冷现状下浅谈其社会利弊[J].法制与社会,2015(35):173-174.

【篇16】2022时政热点论文2000字

  摘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2020年教育扶贫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从政策工具、政府扶贫领域二个维度构建了教育扶贫的二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教育扶贫政策工具强度越强,政策使用比例越高。本文提出政策工具向能力建设型转移,以强制型政策工具+激励性政策工具为模式进行调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策工具;教育扶贫;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引言

  目前,对于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研究大部分是对政策内容的梳理,而从政策工具视角来研究教育扶贫政策内容的较少。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扶贫政策展开研究,构建以“政策工具分类”和“教育扶贫领域”为主的二维分析框架,整理并筛选过去10年教育扶贫政策,从政策工具、教育扶贫领域分析并优化梳理教育扶贫政策。

  一、數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1.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教育扶贫政策文献均来源于公开的数据资料,根据发布主体和关键词进行搜索,政策文本范围覆盖教育部网站等平台,共搜集到2011年至今的39份教育扶贫政策文本。为了科学客观准确地遴选研究样本,政策文献按照以下原则:一是发布单位是以教育部为主;二是发布时间从2011年开始;三是发布内容与教育扶贫相关,体现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内容;四是发布类型为实施方案、意见等。最后,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扶贫政策文件主要有24份。

  2.分析框架

  X轴:基本政策工具维度。政策工具是在既定环境下,政策制定者为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实施政策方案等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1]。关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本文采用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观点,政策工具分为强制型政策工具、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和激励型政策工具[2]。

  Y轴:教育扶贫领域维度。根据已发布的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扶贫领域主要划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Y轴以教育扶贫领域设置为基础,分析不同领域内的政策工具。

  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将不系统的、定性的内容如文字、图像等转化为系统的、客观的、定量的数据文本的研究方法[3]。采用质性软件Nvivo11按照“编号—具体章节”的方式顺序进行逐条编码,在具体条款中以表达一句完整意思的话语或以句号为一个编码分解的标准分类。

  3.信度检验

  对于信度检验,多位文本编码评判员的编码结果一致性超过80%即表明编码结果可信。通过多位编码评判员主评判员编码结果一致性对比,经过多次调整优化,文本编码结果一致性比例达到89.7%,表明编码结果可信度较高,可以接受编码结果。

  二、教育扶贫政策文本分析

  1.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X维度分析

  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使用呈现“以强制型为主、重长远能力建设、轻短期激励”的特征。强制型政策工具是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重视长远能力建设表明政府推行政策时,较为注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发展能力的培养,激励型政策工具等注重短期规划建设被视为辅助性措施予以实施。

  以强制型政策工具为主的教育扶贫政策。强制型政策工具总体占比44.7%,内部工具政策落实使用过溢。其中,政策落实占比最高,达到31.7%,法规管制和机构改革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分别占比8.4%、4.6%。政策落实运用过溢,这充分反映政策制定者迫切推进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机构改革政策工具运用尤为短缺,这表明教育扶贫政策涉及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机构重组较少。法规管制作为教育扶贫政策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未得到足够重视。

  注重能力建设型的教育扶贫政策。在具体措施中,内部工具的使用相对均衡,其中教育发展占比12.2%,人才培养占比10.8%,环境改善占比7.9%。教育脱贫效果的稳固与长效取决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为着力点,与教育扶贫的内在诉求相契合。因此,在教育扶贫中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应被更充分地应用。

  激励型政策工具不足的教育扶贫政策。激励型政策工具在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中所占比例仅为24.4%,总体上政策工具运用不足。具体而言,财政补助、资源倾斜、社会保障分别占比11.4%、7.9%、5.1%,反映激励性政策工具中财政补助占据了较大优势。

  2.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Y维度分析

  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主要以义务教育为主要抓手,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为辅的方式。其中,在义务教育中,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较多,高中教育占比仅次于义务教育,表明政府使用较多的政策工具来促使贫困人口更多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更多地使用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发挥出教育扶贫政策的“造血”功能。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占比较低,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激励型政策工具为主,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

  三、政策启示

  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政策工具使用向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转移。脱贫的关键是激发内生动力,而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与教育脱贫的内在诉求相契合。部门实施教育脱贫政策时要适度扩充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加强各领域不同阶段教育发展,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和能力建设。第二,以强制型政策工具+激励型政策工具为模式进行调节,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将强制型政策工具作为调适点,配置激励型政策工具,既检查督促政策实施主体,缓解各权利主体利益博弈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给予政策实施主体信任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DonnellLM,ElmoreRF.Gettingthejobdone:alternativepolicyinstruments[J].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nalysis,1987,3(2):133-152.

  [3]李樵.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政策工具选择体系结构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11):5-15.

  作者简介:苗士祥(1994.10—)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

本文来源:http://www.db51888.cn/lunwendaquan/506969.html

时政论文2000字2021 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
  • 相关内容
  • 08-20 【党员组织参加】组织参加农高会事宜

    为了提高我市农业科研及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开拓视野,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及转化。根据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二十部门下发的《关于举办第十八届中国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的通知秘书基础

  • 08-20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2019_3月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范文:第一次的党课

    敬爱的党组织: 翘首企盼多天之后,我于2月28日下午5点半从宿舍出发赶往9号楼参加第一次党课,聆听党的教诲。傍晚的路灯孤独的伫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发出微弱的光芒,但是入党申请书

  • 08-20 师德教育心得|师德倾注教育 爱心追逐梦想--师德演讲稿

    演讲的题目是——《师德倾注教育,爱心追逐梦想》。成为一名老师,是我孩提时代的梦。于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师范学校的生活转眼而过,带着满腔的热情,我踏上了三尺讲台。一路走来,让征文演讲

  • 08-20 [学雷锋精神演讲稿600字]学雷锋精神演讲稿:永远的巨人雷锋

    演讲稿:永远的巨人雷锋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0级文鉴1班的吴杰,今天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永远的巨人:“雷锋”。 阳春三月,春意扑鼻,除了荡漾在春天的气息之征文演讲

  • 08-20 倡廉征文演讲稿_倡廉征文演讲稿:朋友,你干净吗?

    演讲稿朋友,你干净吗?这既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许没有人会这样直接地问过你,但是,朋友,你在内心回答过这个问题吗?你能做到问心无愧地承受“干净”这两个字吗?三年前,一位党和征文演讲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db51888.cn 代笔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代笔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