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16篇

【www.db51888.cn--行政管理】

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热门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时事,了解两岸关系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向更广泛、更大、更高的水平发展。这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的文章1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摘要:台湾与大陆虽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在爱好和平与统一的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要珍惜两岸交流得来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更要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关键词:浅析;两岸关系;发展;统一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大力发展两岸的各项交流。

  (二)两岸交流发展的重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两岸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马英九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想要比照欧盟模式,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无障碍运转,使两岸能够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迅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

  二是政治互信的建立与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岸没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没有在互信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改善,就无法建立两岸和平结构。海基与海协两会运作恢复常态,协商对话将成为政治交流的主要管道。重启两岸协商对话,是台海局势缓和的重要里程碑。两会复谈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各项条件也已经准备充分,但真正谈起来仍然不会一帆风顺,谈判进程将是曲折的、复杂的。特别是台湾领导面对岛内政治现实,出于对“台湾主体意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因素考虑,短期内难以推动两岸政治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三是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两岸都应该致力于共同塑造一个健康沃壤发展两岸文化,并以此作为重建两岸关系的基石。只有在中国大陆吸引台湾的情形下,统合才可能发生,而这只有在中国是繁荣且民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已是全球化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分工关系如果能够有更规范的制度,两岸互补互利、各取所需,双方往来的风险就可大幅度降低,更可以在全球生产分工上占有更枢纽的的位置。与此同时,激活文化的论坛式对话与互动,尤为稳定两岸形势的重要途径。

  两岸关系发展至今,这过程中间时而冷冻,时而回暖。总的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即使有分裂势力的阻挠,我们也要做最大努力促进两岸发展和平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统一的祖国,一个包括两岸三地的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

  [1]王元聪.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展望[D].群问天地.2011(07)

  [2]李立.两岸交流蓬勃发展,势不可挡[D].台声.2007(12)

  [3]陈必滔.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构建[F].东南学术.2009(04)

第2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一、回顾过去的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是中国历史的遗留问题,从新中国建国后直到今天,两岸也一直没能实现统一。在李登辉和陈水扁任职期间,“九二共识”遭到“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的破坏,两岸关系一直动荡不安。直到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才逐渐缓和升温。2015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同胞真正实现亲如一家。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湾战略的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的沟通管道,使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实现首次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总书记在2015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朱会”。在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二是“习连会”。9月

  1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总书记的热情接见。三是“习马会”。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个共同点,实际上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因此在过去的八年里,两岸三通变成了可能,两岸双向交流成为现实。同时两岸的经济关系也实现正常化,促进了两岸的经济发展。

  二、展望现在的两岸形势

  “习马会”为两岸未来商谈实现和平统一开拓了一条可行的渠道,但蔡英文却公然声称“习马会”“驳离台湾现状,看不见‘中华民国’的存在”,质疑其“不是稳固的桥”、没有做到“透明、征询人民意见的过程”,是“黑箱作业”,并声言这场会谈的“唯一效果”,是“在国际舞台用政治框架框限未来在两岸关系上台湾人民的选择”。很久之前蔡英文拒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不遗余力地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三通”设置重重障

  2碍。在2000年7月20日,蔡英文表示“‘台独’是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的选项之一”,公然为“台独”主张张目。她曾为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造势,公然鼓吹要“彰显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存在事实”,还屡次表示希望美国作为“第三者”插手两岸事务。由此可以想到若她执政,两岸关系势必紧张化,和平发展不会容易。

  果不其然,在她赢得2016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后,6月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虽然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但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现在蔡英文、民进党对两岸关系持“不挑衅、无意外”的态度,以谋求大陆没有理由对蔡英文当局出重手,但是,蔡英文拒绝沿用“九二共识”,尤其拒绝对“一中原则”采取积极表述,也拒绝确认,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毁弃了两岸本已存在的政治基础,就必然对双方的和平发展构成重大冲击。而且在9月13日,蔡英文会见“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时声称美国是“台湾最重要战略伙伴”,同时感谢了美国持续的“对台军售”。9月29日,蔡英文在公开信《给民进党党员的信》中公开叫嚣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两岸关系友好交往的,如果蔡英文借执政之机大搞“台独”,那么两岸关系将再次陷入动荡不安。

  但是,八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得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人都无法把两岸分开。与此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获得两岸民众,

  3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高度肯定和赞赏支持,两岸同胞都渴望彼此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没有民众真正想“台独”。所以在这一重大民意的压力下,蔡英文不得不提出愿意维持两岸关系的现状。再加上美国一直奉行“以台制华”战略,维持两岸关系“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现状,以获取战略利益最大化。他一方面反对大陆对台动武,一方面又不断向台出售武器。所以美国固然不希望台湾回归我们祖国大陆,但是他并不会也不敢支持台湾真正独立。如果他帮助台湾独立,我们就可以采取武力强行解放台湾,从而遏制美国在东南亚的发展。所以不管是台湾内部还是国际上的形势对台湾领导人的压力,都使得蔡英文当局不敢真正宣布台湾独立。

  蔡英文的执政理念始终是深深的伤害了两岸人民的心,由于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想要台湾独立,实行“去中国化”致使两岸好不容易拉近的距离又远离了。在经济上,大陆方面,去台湾旅游消费的人明显减少;台湾方面,蔡英文还想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的市场经济(即出口大陆)。这两方面使得台湾的经济景气持续低迷。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化。她若想长期执政,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一些执政理念,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两岸友好往来的基础,是不可动摇的。否则的话,没有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两岸的经济交往就不可能正常化,从而台湾的经济可能停滞不前。由于美国和日本的干涉,台湾现任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未来的两岸关系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台湾要想高速稳定发展,两岸实现真正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必然的趋势。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摸索的途中仍然是曲折崎岖。

  4

  三、促进两岸的交往,和平统一共同发展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说,就算谈起来也只获得一纸协议,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的状态。台湾若是不承认这一原则,两岸关系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让任何企图分裂我们国家的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尽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阻力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合作深化趋势不可逆转,祖国完全统一是民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和最大民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3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第4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关键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往开来

  一两岸关系的核心与关键

  (一)两岸关系的症结

  “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中第六点提出:“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做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

  由此可见,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勉强谈起来只获得一纸协议,也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状态;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目前,两岸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上达成了一致,支撑了去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明显进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深化落实这一共识,尚需双方发挥高度智慧,在互动中形成高度默契、互为激励、螺旋上升的正面循环。所以,胡在2009年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进一步指出:“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二)两岸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全面落实“一中原则”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初步一致。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与平衡。

  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话精神、从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有关变化来看,以往一中原则单纯强调两岸关系的“法理内涵”,对台湾当局政治地位采取绝对排它性的否定态度;而“两岸同属一中”则在坚持一个中国法理基础的同时,为一中原则注入了实事求是、正视现实的“事理内涵”,以及以人为本、尊重包容的“情理内涵”。全面把握与落实“新三句”包含的法、理、情三重内涵,是我们正确坚持一中原则、继续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综上所述,两岸关系事有千端,全面地、坚定不移地落实一个中国原则是核心所在。它一方面要求台湾当局更加明确地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更加明确在排除人们对台湾未来走向上的疑虑;一方面要求大陆进一步合情合理地看待台湾当局应有的政治地位,并继续协商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在两岸关系历史当口,双方均须戒慎恐惧,小心呵护,务使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良性互动不断深化,巩固发展。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展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两会商谈达成18项协议,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各界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两岸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

  其中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1、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及措施的不断加强;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产生与显现了重大的积极性作用;3、和平发展态势获得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高度肯定;4、两岸间政治互信有所建立;5、马英九团队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开放政策;6、国际社会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要坚持的方针政策有: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原则;3、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除此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第一,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第二,积极推动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第三,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第四,切实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第五,探索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继往开来创新局,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

  (一)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开创两岸新局面

  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今日的两岸关系来之不易,要认识到马英九的执政期是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他正派正直,是我们修复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机遇,机遇在前,我们应倍加珍惜。

  当然,“先经后政”作为两岸的基础,也是应该建立得更扎实一点,但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我们总会面对众多政治难题。可是“先经后政”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从2008年至2012年,成功的“先经后政”也化为选民的选票,不正说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

  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更关心另外45%的选民,也要求台湾在野的民进党要正视现实,理智地面对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大潮流,诚实的面对“九二共识”与“宪法一中”,不要甘作“为反对而反对一切”的反对党,要有理性的两岸政策,否则只能永远沦为在野党。即使偶然再度执政,也一定是不稳定。

  (二)贯彻执行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两岸同胞普遍肯定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双方有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意愿;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发展,这些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新局打下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望迎来新的机遇,迈出新的步伐,开创新的局面。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12.31”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为主线,进一步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对台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全面理解党的关于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党的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这一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包含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判断和战略决策、新形势下推进对台工作的主要目标。

  中央强调要坚定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信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崇高愿望和坚强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关系历经风雨洗礼,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中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全面辩证地把握和平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联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第5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一、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台湾当局非常焦虑,生怕什么事不能站到美国阵营中,甚至连美国为首的西方污蔑新疆“强迫劳动”都要掺和。这一切表明,他们面对越来越向前头的统一进程十分痛苦。这也恰恰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中了,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如此,现在统一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二、统一台湾的“积极”因素

  1、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两岸没能统一的本质是中美实力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权衡统一时机和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遏制的影响正在减少,所以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2、欧美联合、日本蠢蠢欲动催化国内统一

      以日本为例,安倍最大目的是修宪,在国内需要民众支持,在国际上需要美国支持。

  3、台湾当局玩火

      美台签署建立“海岸警卫队工作小组”谅解备忘录,其直接后果就是触发了《反分裂国家法》。

  ★

  问答时刻

  ★

  三、如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1、坚定的理想信念

      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

  2、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3、高度的文化自信

      对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自觉自信、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对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自觉、对党和国家事业光明前景的自觉自信

  4、无畏的担当精神

      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管党治党、美好世界

  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微讲堂,能对两岸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第6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一、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台湾当局非常焦虑,生怕什么事不能站到美国阵营中,甚至连美国为首的西方污蔑新疆“强迫劳动”都要掺和。这一切表明,他们面对越来越向前头的统一进程十分痛苦。这也恰恰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中了,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如此,现在统一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二、统一台湾的“积极”因素

  1、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两岸没能统一的本质是中美实力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权衡统一时机和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遏制的影响正在减少,所以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2、欧美联合、日本蠢蠢欲动催化国内统一

      以日本为例,安倍最大目的是修宪,在国内需要民众支持,在国际上需要美国支持。

  3、台湾当局玩火

      美台签署建立“海岸警卫队工作小组”谅解备忘录,其直接后果就是触发了《反分裂国家法》。

  ★

  问答时刻

  ★

  三、如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1、坚定的理想信念

      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

  2、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3、高度的文化自信

      对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自觉自信、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对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自觉、对党和国家事业光明前景的自觉自信

  4、无畏的担当精神

      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管党治党、美好世界

  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微讲堂,能对两岸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第7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

  【摘要】:众所周知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其间经历了诸多的演变和发展,台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新时期如何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关系重大,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考验,本文就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台湾问题,进而给出了自己关于新时期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新特点,大陆,处理

  【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

  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

  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四)新时期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

  参考文献

  [1]薛谋洪。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做文章由来已久[N].人民日报,1995-06-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第8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贺词,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三、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3.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合璧首展,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副画作的合璧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不懈追求,更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近年来两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两岸故宫的交流也愈发频繁

  4.2012年3月4号,全国政协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教育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四、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五、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第9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一、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我们

  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二、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锦涛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2-05-03.

  3、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3-05.

  4、台湾终于解除戒严[N].中央日报,1987-07-15.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第10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全面落实“一中原则”是核心问题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初步一致。其具体体现,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搁置了争议,大陆不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载明:恢复协商后优先讨论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与平衡。

  由上可知,近年两岸关系出现转折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其中有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有关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一个中国和怎样坚持一个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具有类似邓小平当年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那样的地位,对整个对台工作全局直至未来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它既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又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但是,它所反映和规范的,基本是双方处于“汉贼不两立”、相互以军事上政治上完全消灭对方为目标下的两岸关系状态。实际上,自1979年大陆确立和平统一目标起,双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恰当界定台湾当局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问题,就成为古今中外无例可循的一个独特个案,国际法上有关“交战团体”、“政府承认”、“继承理论”等等均无法有效而准确地处理此一问题。很显然,这一问题已经超出于单纯的法理范畴,成为法律与政治交织、需要双方发挥高度政治智慧予以处理的问题。回顾4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促成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对台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这一重要思想孕育于反“台独”斗争尖锐之

  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三、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第11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一、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我们

  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二、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锦涛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2-05-03.

  3、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3-05.

  4、台湾终于解除戒严[N].中央日报,1987-07-15.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第12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摘要:台湾与大陆虽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在爱好和平与统一的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要珍惜两岸交流得来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更要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关键词:浅析;两岸关系;发展;统一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大力发展两岸的各项交流。

  (二)两岸交流发展的重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两岸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马英九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想要比照欧盟模式,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无障碍运转,使两岸能够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迅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

  二是政治互信的建立与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岸没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没有在互信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改善,就无法建立两岸和平结构。海基与海协两会运作恢复常态,协商对话将成为政治交流的主要管道。重启两岸协商对话,是台海局势缓和的重要里程碑。两会复谈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各项条件也已经准备充分,但真正谈起来仍然不会一帆风顺,谈判进程将是曲折的、复杂的。特别是台湾领导面对岛内政治现实,出于对“台湾主体意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因素考虑,短期内难以推动两岸政治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三是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两岸都应该致力于共同塑造一个健康沃壤发展两岸文化,并以此作为重建两岸关系的基石。只有在中国大陆吸引台湾的情形下,统合才可能发生,而这只有在中国是繁荣且民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已是全球化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分工关系如果能够有更规范的制度,两岸互补互利、各取所需,双方往来的风险就可大幅度降低,更可以在全球生产分工上占有更枢纽的的位置。与此同时,激活文化的论坛式对话与互动,尤为稳定两岸形势的重要途径。

  两岸关系发展至今,这过程中间时而冷冻,时而回暖。总的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即使有分裂势力的阻挠,我们也要做最大努力促进两岸发展和平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统一的祖国,一个包括两岸三地的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

  [1]王元聪.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展望[D].群问天地.2011(07)

  [2]李立.两岸交流蓬勃发展,势不可挡[D].台声.2007(12)

  [3]陈必滔.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构建[F].东南学术.2009(04)

第13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贺词,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三、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3.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合璧首展,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副画作的合璧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不懈追求,更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近年来两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两岸故宫的交流也愈发频繁

  4.2012年3月4号,全国政协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教育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四、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五、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第14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第15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其间经历了诸多的演变和发展,台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新时期如何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关系重大,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考验,本文就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台湾问题,进而给出了自己关于新时期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新特点,大陆,处理

  【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

  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

  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四)新时期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

  参考文献

  [1]薛谋洪。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做文章由来已久[N].人民日报,1995-06-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第16篇: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

  摘要:今日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華传统文化影响而生的中国式问题。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应是“求同存异”前提下互利合作不断加深。作为两岸“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爱好”的传统文化,正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传统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这一重要角色作用,过去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文化上的“中国”或“中华”因素的充分适当运用,也许是推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方略之一。

   关键词:两岸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一国两制”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2-005-014

   海峡两岸关系,一定程度上被中华传统文化定义或定性。不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力,可能就没有今日两岸关系问题,或者即使有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今日中国的海峡两岸关系问题,透过某些在国际上司空见惯的外表去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生的中国式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两岸关系现状格局及问题存续的文化根源,也是两岸对未来关系目标定位的文化基础,更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文化资源。当然,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真正弘扬传统,甚至超越传统,才是两岸关系问题的根本出路。传统文化,作为两岸双方的最大“共同语言”或“共同兴趣爱好”,至今并没有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一文化上的“中国”或“中华”因素的适当运用,也许是两岸关系中的最大政治。本文拟就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基础地位作用问题做一个粗略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两岸关系现状格局的传统文化根源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格局,有以下几点基本表象:

   第一,双方都以“中华”二字命名各自政权;

   第二,双方都宣称己方政权为中国正统,宣布主权覆盖对方(台湾虽修宪让步但未正式从宪法上放弃这一立场);

   第三,双方都默认对方享有对其实际控制区域的管治权;

   第四,双方都以“非常国内关系”定位和处理两岸关系;

   第五,在涉主权的国际关系问题上双方常有“一致对外”的默契;

   第六,双方都愿意谈未来统一可能,至少不排除此种选项。

   这六条中后五条,在现代史上其他民族国家(如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南北也门)分裂时期,也许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存在过,但在中国似乎格外显著、深厚和强烈。这,其实正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形之手”在用力。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就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关系格局中的特殊魔力。

   (一)“中华”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重要价值符号,以此命名必然包含某种传统价值认同

   “中华”本为“中国”与“华夏”的合称。

   “中国”本指华夏民族早期营治区域及政权。相对“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言,“中”为“天下之中”“天地之中”,为“中央之国”。除了地理意义上的“中”之外,这里的“中”应还有“中庸”“中道”“中和”等价值涵义。

   “华夏”本为夏商周三代时期黄河中游两岸文明族群的总称,取《左传·定公十年》“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之意。“华”,本通“花”,繁体字“蕐”本为满树繁花之象(春日南方中干挺直的木棉树,其满树繁花怒放之状,最容易让人联想到“蕐”字);引申指服饰繁花似锦的高贵华丽族群(如日本从前称贵族为“华族”)。“夏”,本有“峨冠博带”之象,乃雍容华贵、彬彬有礼之人的形象;有此类服饰、仪态、德行之人,是一种文化上的“强大”,故“夏”又通“大”。

   这么多美好的价值项目,合起来就叫“中华”①。“中华”之称,也许体现了“天人合一”:“中”(“天地之中”)代表我国之自然质涵,此即“天”之质素;“华”(“华夏苗裔”)代表我国之种族属性,此即“人”之质素。两岸政权名号都强调“中华”,无论是后缀“民国”还是“人民共和国”,其实都或多或少为了昭示自己代表、承载、传承着这些传统价值。

   (二)政权正统,古时叫“正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之一

   传统的“正统”“正朔”理念,主要是强调政权的“圣统”(即“道德合法性”)。古人认为国家政权有某种“圣统”(“天命”)在历代圣圣相传:得其传者则为“正统”“正朔”或“嫡”,不得其传者则为“伪”“篡”“贼”,或至少为“庶”。

   古人认为,这个“圣统”始自尧舜禹,或者始自黄帝。黄帝将这一圣统传与尧,尧传与舜,舜传给禹;往下传给了商汤王,再传给周文王、武王、周公;再往下传,则一分为二:一边是帝王们以争抢“九鼎”“传国玺”方式传承的“政统”,一边是圣人们以传授圣道方式传承的“道统”。

   这两个“统”,到近代,孙中山先生认为在他那里又合而为一了。他认为,他率领的革命团队从异族那里夺回了政权,续接大明王朝以前汉民族文化血脉,恢复了华夏“政统”;又在师法泰西、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创立“三民主义”,绍述了数千年圣圣相传的“道统”。孙先生创“中华革命党”,就是想彰显自己像“汤武革命”一样“顺天应人”地获得了中国“圣统”或“正朔”。请注意,“革命”的“命”就是“天命”,“革”就是改换。“革命”就是“代天行道”,即按上天暨人民大众的意愿,改变“天下国家”之“委任状”的归属。

   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都认为自己是真正“革命”,都相互以对方为“反革命”。孙先生逝后,蒋介石自称亲获孙先生真传“革命圣统”,但共产党和毛泽东这一方并不承认。毛泽东认为自己才得孙先生革命道统真传,而蒋介石背叛了孙先生之圣统。国共两党潜意识里都认孙先生和辛亥革命为清朝覆亡后的“正统”“正朔”之归属,于是一方“奉国父遗嘱以讨叛乱”,另一方“继先行者遗志以争正朔”。国民党方面,自1949年国共北京谈判时起,就特别要求保全“法统”;败亡台湾仍没忘了将千余“中央民代”②挟至台湾,且数十年不改选(以致拖延成“万年国代”)。中共方面,坚决“废除伪法统”;自1949年起,每逢重大节庆,立孙中山巨像于天安门,正是为了强调“革命”争来的“正统”或“正朔”。有这个“正朔”,就有了主权覆盖对方管治区域的文化和法理基础,否则就没有正当理由了。 (三)在主权相互覆盖格局下默认管治权,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互相以对方为政治合法性(正当性)有欠缺的主体,但又无力立即改变对方,或将对方纳入己方合法性体系,于是只好逐渐从全面高调否定对方(消除对方)的立场后退到坚持主权覆盖对方同时又实际承认对方治权的立场。

   传统文化,正是这一默认的依据和动力。一方面,按照传统政治哲学,“天无二日,民无二王”③,中国正统只能由一个政权承载或代表,故绝对不能承认对方拥有主权,否则就是“分裂中国”;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赋予承载“正朔”者以“春秋大一统”使命,谁以“正朔”(“中国”)自命,就必须高调宣称自己肩负这一使命,并至少为完成这一使命而象征性努力。因此,强调主权覆盖对方、以统一对方为目标,就是昭示“不忘使命”的典型姿势(pose)。当然,在此情形下,默认对方治权是缓和关系、保留统一机会的最无奈选择。

   这种“鸡公比势”般的对峙是很费力气的。因此在审时度势、自量其力后,这种关系格局中的弱势一方最可能率先放弃这一pose。台湾方面自1988年“解除戒严”起对大陆撤销“叛乱团体”标签,改称大陆方面为“中共政权”,同意按两个政治实体关系模式进行交往(并将新的定位法制化)④,甚至屡有将两岸关系国际化的冲动,就是出于这一缘故。在对峙的僵持状态下,最先“憋不住”想放弃的,肯定是弱势一方。

   至于大陆方面,先是允许两岸半官方机构如两岸航空公司之间、两岸红十字会之间、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商谈签约,后是允许两岸涉对方事务机关(国台办、陆委会)官方正式互动,最近更从多年的“国共合作”商谈预设一跃上升为“习马会”(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正式会谈)⑤。海峡两岸政权的最高首长而不是两党领导人(马英九先生此时已无国民党领导职务)直接在新加坡会晤,这实际上已经使两岸相互正视对方、承认对方域内管治权的态度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以来的最高阶段。

   (四)“非常国内关系”交往模式也系中华传统文化注定

   两岸关系,既然不能是国与国关系,就只能是国内关系。在两岸分别使用的两套“政治软件”正式“兼容”或合成之前,大陆期待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台湾方面不接受;台湾实际期待的两岸准国家间关系模式,大陆又不接受。于是,在现实的相互关系处理时,两岸都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将两岸关系定位为某种非常形态的国内政治关系——一种既非两党关系或央地关系,又非“两府”“两区”“两体”⑥关系,既能够最大限度尊重对方的现实管治自主权,却又保留“一国”某些象征及未来“统一”选项的那种关系。

   这种关系,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是有历史经验和智慧的,这些经验智慧显然影响了今日中国海峡两岸。在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如三国时期的曹魏与蜀汉、孙吴,如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与南朝,如初期的元朝与晚期的南宋,如清初与南明,如民国初的北京政府与广州政府等,其以“中国唯一代表”自命的两个以上政权之间,都是这种关系处理模式。

   这一类型关系上的传统文化智慧,主要体现在:官方口号文书上坚持“一个中国”,类似于历史上坚持自己是唯一“正朔”代表,口号越响越好;但实际上按两个独立政治实体间关系模式处理相互关涉事务;相互不特别计较对方的排他定位和震天口号;有时甚至还特别希望对方长期保留这种“正朔”说辞,视这种“政治正确”说辞及象征物的放弃为走向分裂的危险⑦;坚持排他性政治口号和定位的同时,并不妨碍务实地与对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五)在涉及领土主权的对外关系问题上,海峡两岸常心照不宣地“一致对外”,这同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两岸关系上,一旦与第三方即外国发生领土主权纠纷,海峡两岸双方常常不约而同地“停止内斗,一致对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主导下,两岸心照不宣地相互配合,使金门、马祖保持战争状态(如单日打炮,双日停止炮击以方便台湾方面补给,一直坚持到1979年),以拒绝美国“划峡而治”企图,就体现了这种民族文化情感决定的默契。后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延续至今的“保钓”与对日关系问题上,在七八十年代西沙群岛与对越问题上,在近数年南海岛礁争纷与对菲关系问题上……凡遇诸如此类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对外关系问题,海峡两岸双方政权实际上是有意无意、不约而同地相互配合声援的。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共认一个文化祖根的海鲜两岸,就如自认一母所生的两兄弟,虽平时“兄弟阋于墙”,但一旦遇到外国损我领土主权或根本利益时,还能够毅然决然联手“外御其侮”⑧即共御外侮。

   (六)双方至今仍愿意谈论统一之可能,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近现代世界政治史上,一个民族国家分裂为两个以上政权之后,历经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敌对近七十年后,仍能在某种程度上共用一个传统国度名号、保留国内关系定位、保持统一选项,这的确是很罕见的。此种情形,或许尚可与我们一比的是两个朝鲜,不过早在1991年他們就互相承认为(保留统一选项的)“两个国家”关系了。其他如东西德、南北越、南北也门,都尚未经历如此长的分裂史就已经统一了。在分裂状况已经持续如此长时期之后,大陆方面的“国家统一”意志力仍持续强烈。台湾方面,也曾长期坚持“国家统一”;即使近十几年经民进党主导的“去中国化”洗脑,但仍难消除相当比例民众的统一愿望。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正是拜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法力”所赐,我们不能不深深感谢祖宗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裂的中国“分久必合”决不只是为了满足权力的欲望或打通经济脉络,还更有以“统礼义,一制度”为内涵的“天下一家”“天下平”的“王道”“大同”文化价值追求。这一点,在别的民族文化里,还没有见到有那么强烈深厚的例子。

   二、两岸关系目标定位的传统文化基础

   两岸关系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前文已经间接述及,有必要再简要概括一下。

   大陆方面,目标是和平统一。和平统一,实际上是先将两岸关系纳入“一个中国”的法律框架,在此前提下承认“两种制度”并存。“一国两制”中的那个“一国”,是必须用一个法律框架(权力的法定架构,以及权力行使法定程序)来体现和保障的。这当然包括统一后的“一国”由何种机构来代表,象征“一国”的机构和符号体系是什么,承载“一国”本质并涵括两制共性的最低限度权力及其程序是什么,两制在一国之内的权界、互动模式、纠纷解决模式等等。这些事宜,都需要法律制度来规制和保障。没有这样的法制化的“一国”,“一国两制”就是海市蜃楼。 台湾方面,在两蒋时代,曾长期坚持祖国统一目标。不过,政党轮替之后,其最终目标似乎发生了变化。是统一还是独立,还是不统不独?目前不好简单概括。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在不得已保留统一选项的前提下,使未来两岸关系最大限度有利于台湾安全和生计。作为弱势方,其两岸关系目标,实际上受强势方立场的严重限定。有时也许会认为完全独立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但因大陆强烈否定而致风险太大,故不敢多说;剩下的选项就只能是以“不统不独不武”⑨即保持现状(并同时争取更大国际生存空间)作为目标了。至于“民主自由宪政统一中国”云云,就只当是说说而已,也许实际上早已没有此奢望了。但作为一个选项展示一下态度,用以昭示政權正当性并用以规避某些风险祸患,还是不错的。

   两岸现关系不同目标定位,也是有着传统文化基础的。一定程度上讲,是受传统文化深厚影响的结果。

   就大陆方面而言,我们在重申统一目标追求时,一般官方文书或领导人讲话,大致要申述以下几个理由或好处:

   第一,历史上两岸同属一国,“分久必合”是历史嘱托和使命,今人不能愧对祖先,不能让两岸分裂在我们手里不幸变成永久法律事实;

   第二,两岸统一是继港澳回归之后中华民族复兴工程中的又一重要的标志性“子工程”,是洗雪近代百年受列强欺凌侮辱之耻、振奋民族精神的关键;

   第三,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因而有着统一的深层愿望;“家和万事兴”的传统大义要求我们完成统一,使两岸人民共享大中华民族复兴荣光;

   第四,两岸统一更能实现两岸经济互补,畅通两岸中华大市场,使台湾以祖国为纵深腹地或强大后盾,弥补台湾经济的狭隘局促格局,更好改善民生;

   第五,两岸统一有利于“共御外侮”,防止“亲痛仇快”,使插足我两岸事务“意在图我台湾”的外国势力阴谋破产。

   这些理由,条条掷地有声,相当程度上是传统文化决定的。这些理由,是很有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理由,也是比较偏重道德的、情理的、现实的理由。以下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依据的角度分析一下上述五条理由中的每一条。

   第一,历史上重视统一,分久必合,因而我们肩负历史使命,这一理由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的。中国历史上的九次分裂,最后都复归统一[1]。统一的内在动力超常地大,超过世界其他地域的国家和民族。这种文化原动力是很值得关注的。以历史使命为理由,犹如继承父祖遗志、实现父祖夙愿,是中国传统伦理上最大、最充足的办事理由,也是一个民族的今人对先人整体履行“孝道”的问题——“继志述事是为至孝”⑩。不完成这一使命,就是不肖子孙,无颜面对列祖列宗,这一理由是很有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

   第二,两岸统一是民族振兴、洗雪国耻的工程,这也是一个很有中国传统意涵的理由。中华文化历来注重国家民族的尊严和体面,注重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特别留意于某些可能损害国家民族颜面的外事细节。于是,近代因外国插手导致的国家分裂,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犹如子女被奸人诱拐逃离,因此台港澳回归或中国重新完全统一,就有整个民族“洗雪家耻”的重要历史文化意义。

   第三,“血浓于水”“家和万事兴”的话语体系,更是有中华传统文化属性的。诉诸家庭式、亲情式话语体系,以“一母所生”“一奶同胞”、“再怎么说是自家人”“一笔写不出两个X字”之类的亲情话语,去感化或打动争议对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解纷体系的灵魂。乡村的人民调解,特别是各地民间的“老娘舅”“和事老”的解纷模式,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这一灵魂。两岸关系纠纷解决,诉诸这种亲伦、情感话语体系是很自然的。

   第四,两岸经济互补、大中华市场、大陆为台湾经济腹地或后盾,这一点理由与传统文化似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间接地讲,也有些关系。这里表面上是“诱之以利”,但也是“动之以情”。兄长或丈夫呼唤离家出走的弟弟或妻子,一定要让对方实实在在感到回归“大家庭”真有好处,一定要表明愿意分享家里的共同财富。在这里,一定要强调回归或统一带来的好处或利益是双方共同的;至于主动或倡导的那一方有没有单方面的利益,一般是比较忌讳讲出来的。因为根据传统文化,那可能被视为某种“一己之私”,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当性。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格外讲究“天下为公”“立公去私”11的。

   第五,“共御外侮”的话语更有传统文化气质,因为传统文化是最讲“内外有别”“亲疏有别”的。“亲疏”话语,讲求文化血缘,讲求“自家人”与“外人”之分,这最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共同防范外人,最合中华民族大义。这种中国文化或伦理话语,至今仍有很大的心理市场。某种意义上讲,存在着一个促使家人团结的真正外敌或者假想敌,是一件政治上的好事。《诗经·小雅·常棣》中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孟子·先子下》中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外敌觊觎我财、图谋害我,兄弟当同心共警的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化下民族团结国家振兴的最佳文宣底案。

   至于台湾方面的两岸关系目标定位,特别是“维持现状”这个关系目标定位,包括可能的“独立”选项或目标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传统文化对此是否有内在影响,这个不太好判断。我还是认为有一定的间接影响。第一,我们注意,台方仍想维持的现状,是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属性的“双重交叉政治代表权”的对峙现状,不是简单的政治对峙现状,这有民族文化道统和政权正统“正朔”的因素在里面。第二,台方借以维持现状的智慧,是“不统不独不武”即老庄式“柔弱胜刚强”智慧,这也是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即使仅仅就有些人主张的“独立”目标定位而言,他们能讲出来的理由,也不一定都是现代性的理由,更可能是中国传统政治话语体系中的理由。他们想拒绝他们不喜欢的政治大一统,也会用传统文化的理由,如拒绝统一以自己有“良制”而自矜,这就有如保留“文王以百里”12的理由一般。

   三、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传统文化资源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逻辑上讲,当然是指两岸关系未来变化对双方共同有利,而不是甲方认为有利而乙方认为有害。我理解,两岸关系未来,符合以下三个标准才叫“发展”。 第一个标准是,两岸交往问题的处理,其方式更为理性科学,亦即更采用体制性、制度化、契约性方式来处理。未来交往更加以理服人、以利服人、以信服人、以法服人,而不是以力或势逼迫。

   第二个标准是,两岸交往问题的处理效果更为互利双赢。对于两岸关系中的任何难题,尽可能协商出互利双赢的解决办法,如两个民事主体平等商谈签订契约以增进自身利益一般。双赢之利越多,两岸关系就越是发展。

   第三个标准是,两岸交往问题处理,须以最终推进两岸关系文明进步为宗旨。处理当下两岸关系中的问题,不仅仅以摆平当下麻烦、了结当下纠纷为目标,而应以有利于未来互利互信渐进整合乃至统一为目标。

   为着这样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资源可资利用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考察。

   第一个层次是政治哲学层次。

   传统中国的政治哲学,虽然总体上是为“人治”和“君政”服务的,但也有一些非常可贵的价值和学说,可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之资源。这主要是以下几种。

   1.“中华”“中国”价值。“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关键在于“礼义之大”“允执厥中”“王道大一统”“天人合一”(谐和自然)。也就是说,追求先进文明和生活意义升华,是“中华”“中国”之本义。两岸应弘扬“中华”“中国”价值,共创现代中国“礼义之大”——中国式民主法治和崇尚宪法的政治。否则,简直配不上祖宗取名所寄之期望,就如一个被父母取名为“孝廉”的孩子后来忤逆不孝、穿窬为盗一般。在两岸交流互信整合的过程中,如果经过刻意努力创造或形成了更先进的民主法治宪法政治制度体系,比如不同法域谈判协商的新型机制、政党协商监督的新型机制、法域法律冲突解决的新型机制,确保这些机制法治化,弥补西方此前相应制度的缺陷,使之成为将来世界各国的制度样板,成为人类政治法律文明共同遗产,那才不枉称“中国”或“中华”呢!不然,若是整天鸡蛋壳里做道场,耍小聪明地玩弄诡诈权谋,洋洋自得于苍蝇叮腐鼠般的利益,那就该愧对“中国”或“中华”名号了。

   2.“仁政”“德政”追求。“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畅通、互利互助为仁,阻隔闭塞、麻木不通则为不仁。“仁”是中国“王道”的灵魂,“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王道”其实是“以仁义服人”,而“以力服人”的“霸道”是没有传统正当性的。“打天下坐江山”“枪杆子出政权”之类的政治理念,并不是传统文化嘉赏的理念,而是作为“王道”对立面的“霸道”理念13。两岸关系,必须尽可能建设为“仁道”关系,建设为根本有利于两岸苍生长久福祉的关系,建设为当政者美德垂范两岸人民、恩义感化两岸人民的关系,而不止是以政治集团运行威力和计谋的竞逐关系。在目前两岸关系尚不能完全升华为法治关系之前,先尽可能达到传统文化的“仁道”关系水准,然后在此基础上向法治和宪法政治关系升华。

   3.“天下為公”准则。传统文化讲求“天下为公”,在指以国家权力为万民公利公益之工具,而不能以国家为家私或党私之具。这要求为政者献身大义、奉公去私、权为民用,而非苟且贪渎龌龊。两岸关系,当奉“天下为公”准则:不以各方权谋政略之利为利,而以两岸共享长久之利为利。“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14,两岸人民的更大尊严、幸福、安全及其宪法政治保障,这才是现时代中国真正的天下大公。

   第二个层次是政治法律制度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法律制度,一般认为是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服务的。但是,这一制度体系中的无数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来评价。一类是以直接捍卫“君主政治”准则或价值为宗旨的根本性制度,另一类是以保障权力制约、理性决策、护佑百姓为直接宗旨但最终宗旨是服务“君主政治”的技术性制度。

   对于前一类制度,如以保护皇权强化专制集权为主旨的尊号、立储、制诰、后妃、仪仗、宗庙、陵寝、奏谳、圣裁制度及严惩谋反、大逆、谋叛、大不敬(触讳)之类的法律,当然应随着君主专制政治的彻底否定而否定,基本谈不上作为现代海峡两岸关系的资源加以资鉴的问题。

   对于后一种制度,即为人类政治文明共同价值(如保障百姓利益、制约权力、防止贪渎)服务的技术性制度,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一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很大的体系。从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讲,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大种制度,可以作为发展资源,矫正过去两岸关系中某些制度和惯例的弊端。

   1.关于促进立法或决策科学合理性的有关传统制度资源。为了保障或促进立法及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古代中国有相当发达的制度建构。《周礼》中即有“外朝之政致万民而询”的制度,简直就是古代中国在重大国是问题(如国危、国迁、立君问题)上进行“全民公投”的制度;还有重大案件“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的“三刺”制度,简直就是关于重大案件的全民公审制度。这是古代中国原始民主制度的宝贵遗产。在未来两岸关系重大事宜决策时,我们能否资鉴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弘扬“致万民而询”“讯万民”之类的机制,形成相关的制度程序以保障涉及两岸关系问题的决策科学和民主,以保障两岸人民的安全和福祉不至于因决策者个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害。台湾过去搞过的或拟进行的“统独公投”“入联返联公投”“服贸协议公投”之类,大陆质疑或反对是有一定理由的;但未来涉及两岸关系的重大立法或决策时,事先以更加合乎法治的方式在两岸充分征求民意、听从民决,完善相关公众参与决策的制度程序,避免因个人“拍脑袋”“拍胸膛”招致重大失误和灾祸,则是完全必要的。

   2.关于保障百姓控诉或建言权利以保护言路的有关制度资源。为了保护言路、疏通民意、了解民瘼,古代中国也创造了相当多的制度机制。如明堂、谤木、善旌、公车上书等鼓励保障人民建言的制度,肺石、函匦、登闻鼓15等方便人民控诉申诉的制度,等等,都有相当出色的制度建设成果。在今天的两岸关系发展中,为了保障两岸人民交往中的重要权益,资鉴传统文化的这些资源,给两岸互涉关系中的人民以建言、控诉等权益以更好的保障,让在双方区域内部关系中人民谏诉权益保障机制的缺憾不再重现于两岸关系事务中,应是目标所在。 3.关于约束君主和官吏权力,减少贪渎的有关制度资源。为了约束君主和官吏,防止滥权和贪渎,传统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制度设计。这些设计,虽尚未达到域外“分权制衡”或“以权力制约权力”制度体系水准,但既然本着同样的价值追求,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做了很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在中国传统政治条件下大致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一定程度上监督制约了权力、减少了权力滥用或贪渎机会,这是毫无疑义的。如为了约束君王权力,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谏官制、师傅制、史官制、宰相副署制、门下封驳制、谥号制、顾命制、经筵讲读制、宗庙制、誓命制、盟誓制、封建制、死刑复奏制等等。为了约束官吏(特别是地方长吏)权力,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御史监察制、观察廉访制、籍贯回避制、职务回避制、同级平行制衡制、案件循环簿制、士绅监督制、大案会审制、公堂问审制、文武相制制、家人乞鞫(独立上诉)制、鞫谳分司制,翻异别勘制、保任连坐制、拷讯“立案同判”制,等等[2]。这些制度,其中包含的减少滥权贪渎的技术性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如果在涉及两岸人民交往利益问题上,资鉴传统文化的制度智慧,更有力地限制官吏滥权,防止贪渎,应该是可以考虑的。比如在两岸关系重大决策或事件处理时,资鉴历史上的谏议制度,设计出相关行业专家和社会组织意见整理并直达决策层的机制,以及决策层必待各种意见的听证辩论后才做重大决策的机制等。

   4.关于承认和尊重各类地方和社会自治的有关制度资源。

   传统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容许社会自治的。传统中国的社会形式很多,有血缘社会、地缘社会、工商社会、江湖社会、士绅社会、宗教社会等。这些社会,只要没有直接反叛或威胁朝廷,国家相当程度上是纵容其自治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血缘社会或宗法社会、工商社会的自治。传统中国的法律制度相当尊重基层社会的自治权力和自治习惯,一定程度上承认它們为法人并承认其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权利,不把国家社会治理简单看成是官方排他进行不许社会染指的事情。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若资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就应该充分健全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事宜关系密切的社会组织,从法律上确认这些社会组织的高度自治权利,特别是参与两岸民间纠纷解决程序的权利,让他们以商会、协会、学会等自治组织名义直接参与或受托参与调查、出具专业意见、参与听证协调、参与审判仲裁、监督裁决和协议执行等。这种民间组织伴陪或支持其成员个体出场应诉的传统机制,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对于保障公平、公正、公开而言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的。

   四、传统的革新超越与两岸关系新出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这一纲领,我的理解,前半句讲的是途径方式,后半句讲的是目标使命。两半句中都有“优秀”之定语,就是讲不是要简单地模仿或复制传统,而是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行革新超越。何为“优秀”?至少从技术上有利于民主法治和宪法政治目标,能为民主法治宪法政治的具体需要提供助力或资源者才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讲“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强调“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实际上也是强调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特别是法制化发展上的纽带属性。

   在两岸关系问题上谈资鉴传统文化资源,不是为了幽梦周公、保存国粹,而是为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关系中的难题解决。为何要特别强调“革新”“超越”?一方面是因为,若不革新不超越,就必然堕入历史轮回,在弘扬传统的旗号下不知不觉与民主法治宪法政治南辕北辙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扬弃(批判继承)即革新超越,才能真的解决两岸关系中存在的这些中国式问题,若简单模仿传统或许可能更加剧这些问题。

   在两岸关系上如何资鉴并革新传统?我们当然先要明确,资鉴革新的目的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两岸关系现实问题的智慧。确认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必须特别弄清:什么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困境?

   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最紧迫问题,从大陆方面的角度讲,应该是以下问题:

   第一,如何才能使两岸各种交往更好地增进双方相互信任、信赖、信心,而不是相反地加重两岸隔阂或离心倾向;

   第二,如何才能在保持“一个中国”之起码法律(国际法、国内法)假定的同时使双方享有最大限度的“意思自治”空间;

   第三,如何使两岸分离状态不至于因久拖不决而铸成(事实或法律上的)永久分裂之大错。

   这三个问题,也许太宏大太抽象,但确实是最紧迫最难解的问题,每一个问题之下又可细分为很多二级三级具体难题。这些问题,要从传统文化里能找到“灵丹妙药”是不切实际的,但找到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某些传统启示是可能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两岸交流,以增进互相信赖为旨,谨防加剧疏离,中国传统文化于此有什么特别启示呢?

   两岸交流交往过程,要增进相互信赖,而不是使之减退,关键在于以长久稳定、可昭大信的法律机制以增进交流参与者的真实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官方“敬事而信”,百姓“无信不立”,将“信”视为公权之魂,视为私约之魂。儒家思想中有两个最关键的价值,一个是实体性的“仁”,一个是程序性的“信”,以信行仁,无信则无仁。未来两岸交流增进互信互赖,应以建设完善“以信行仁”的两岸交流保障法制(机制)为要务。要使两岸交往真正变成有长久稳定法制保障的互利工程,而不仅仅是施惠促统工程,或不仅仅是博弈权谋运作。具体说来,让两岸交往事务中的所有争议更多地付诸司法审查以昭依法治国之大信,让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立法及决策过程有更多公民或专家参与论证听证以昭程序正义之公信,让两岸关系中的纠纷解决过程更有相关民间社团全程法制化伴陪以监督程序正义之公信,而不是有意无意地鼓励“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的潜规则,以规避法律、得过且过为能事。

   关于第二个问题,既要保持一个中国框架又使双方各有充分“意思自治”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什么特别启示? 我们知道,海峡两岸保持一个中国最起码框架,最后底线可能就是“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了。这一底线包含的意思就是:以特殊国内关系定位处理两岸事务、不向法理台独推进、保留统一为未来选项。但是,大陆方面的这一务实态度,国民党执政期间比较认同,民进党执政则尽可能回避。民进党执政集团认为,承认“九二共识”,有利于大陆,不利于台湾,他们认为这样的定位就等于给大陆方面更严厉限制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生活以更大法理依据,就等于台湾方面在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问题上自己捆绑手脚。他们的这一认识,我们认为是误解或偏见,但要说服人家很不容易。

   走出这一困境,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启示呢?我认为,无非就是本于大公和诚信的协商,就是本于“名实互责”的平等协商。这一问题,对两岸而言,都有“名”与“实”两个方面的追求。对大陆而言,“名”就是“一个中国”得到最低限度的认可,“两个中国”没有变成法律事实;“实”就是可以借此阻止两岸关系国际化趋势加剧,防止法理分裂事实在国际生活中增多。对台湾方面而言,“名”就是“中华民国”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至少被对方实际认可;“实”就是在这一名号下可以争取相应的国际法主体身份和国际生存空间。大陆和台湾双方的“名”和“实”是有一定重合的,也是有一定冲突的。依大陆的“名”就不好容纳台方的“实”,依台方的“名”就不好容纳大陆的“实”。所以,“九二共识”实际上是缺乏堅实基础的,是有一定虚幻性或模糊性的。要争取双方在“名”和“实”两方面达到某种最低限度的一致,才能走出困境。这一最低限度的“名实一致”只能从“文化中国”处着眼。如果两岸将在文化的、地理的、民族的、市场的诸现有共识因素通过谈判协商合成为一个“中国”形态(机制)作为两岸最低限度之共“名”,将两岸交往事务和国际关系事务上业已协商共认或将来协商增扩的政治自主权和契约自治权作为两岸之共“实”,这一问题也许可以解决。简单说,在一个新“中国”共名或机制下,双方获得更大松绑。有意志自由,然后有真恋爱。

   关于第三个问题,分裂现状如何不至于拖延成永久分裂,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的启发有几个方面。第一,两岸共从辛亥革命的“汤武革命,应天顺人”16合法性中重新解释合成新“法统”或“正朔”,将两岸双方的现实政权通过协议定位为这一正朔的两个分支。第二,以协议结成的“中华共同体”组织机制以承载或体现凌驾于两岸政权之上的民族的、文化的、地理的、市场的甚至政治的(主要指国际事务上的协同机制、国内事务上的防撞机制)多层因素合成的“一个中国”之名(机制)。第三,一个允许国际社会适当参与监督而形成的17统一前关系基准协议(内容是禁止寻求独立或分裂永久化、禁止两岸事务诉诸武力、如有违反诉诸第三方仲裁等)及其监督模式作为防止永久分裂化的法律保障。

   海峡两岸关系当然是政治关系,但是政治关系不排除有文化的纽带和面相,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海峡两岸关系也可以视为“文化关系”。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最后的共同语言,也许是最后的纽带和最大的政治,这一点必须清楚。如果把文化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不当回事,也许就丧失了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升华或革命性质的现代式国家统一的最后机会。当然,若仅仅以历史传统的方式完成统一,那就不必讲别的什么了,退回传统政治模式就是了。民主法治或宪法政治国家,在没有出现一方正式宣告独立、外敌直接接入公然帮助分裂、和平统一可能性绝对消失18等变局的情形下,用“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是不可以想象的。一旦在不具备这样条件的情形下使用武力推进统一,实际上就等于正式否定了现代民主法治宪法政治的“天赋人权”“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等基石价值,也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德服人”“崇尚和平”的“王道”基本价值,那么中国过去百年的民主法治宪法政治追求将付之一炬!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开始的中国政治文明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终止了!既然传统文化尚可称为两岸最大的共识基础和联系纽带,那么就应该将这一共识或纽带发扬光大;这种在两岸关系事务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工程,也可能是更重要、更可信的、更直接的政治。将传统文化作为海峡两岸最后“共同兴趣爱好”来看待,也许是眼下发展两岸关系的真正开拓性思路。

   参考文献:

   [1]曾祥铎.从中国历史上的九次大一统看海峡两岸未来统一《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台湾研究会1991年9月编印,第737页.

   [2]王运红.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权力制约因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本文来源:http://www.db51888.cn/lunwendaquan/508853.html

两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20两岸关系形势与政策
  • 相关内容
  • 08-04 工作汇报总结范文4篇

    实际上,发音是shÍshì中文的意思是真实的东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工作汇报总结范文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第1篇: 工作汇报总结

  • 08-04 散乱污企业整治方案范文(通用13篇)

    法规,汉语词汇,拼音解读严肃、简洁整洁有序。整改和管理。手柄手柄惩罚会让你受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散乱污企业整治方案的文章13篇 ,欢迎品鉴!第1篇: 散

  • 08-04 保密守则十条规定【9篇】

    公共机构,英文是Public institution,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利用国有资产组织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 08-04 医院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2年范文(精选9篇)

    秘书最初指负责文件记录或书写的人。在一些政党和政党协会中,它也指负责日常事务的领导人。社会党的最高领导人通常被称为“ldquo”总书记,或者说&ldquo第一书

  • 08-04 全面从严治党对照检查材料个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方面对照检查材料【六篇】

    问题的核心是检验材料的控制。在编写控制检查材料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逐项梳理问题,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措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db51888.cn 代笔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代笔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