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发展史(合集三篇)

【www.db51888.cn--中国经济】

经济是所有中国政府主要关切的事情,并在政治家所受的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与我们今天学习的“经济学”相比,他们学习的更接近于重商时代的“经济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中国经济发展史(合集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新中国经济发展史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没有变。我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的回顾,总结经验,见证祖国70年的辉煌,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坚定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历程;成就;经验

大家知道,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社会是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是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后来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恩格斯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10月1日,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转瞬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岁的生日。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辉煌,70年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和辉煌成就。在今天,这一特殊的历史史刻,就让我们一同来回顾祖国70年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总结经验,继续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一、回顾7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

70年里,我国经济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從1949年建国初期至1957年,是我国经济发展从一种经济形态走向另一个经济形态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经济形态由旧中国的经济形态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建国初期,由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导致我国这一时期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但是,1950年,我国政府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土地集体化以及社会改革。尤其是通过土地革命和接受国民政府的财产使我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转折。

二是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时期。1952年,我国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历史的最好水平。从1953年开始,我国又进行了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过渡。到1956年,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2年到1956年4年间我国实现了GDP平均每年增长10.9%。这4年间,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25.8%,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快提高。

第二阶段。从1957年到197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经历曲折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主要是两次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一是1957年冬开始的“大跃进”,随后在1958年全国各条战线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了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农业上,农业产值大幅度减少,原有的正常的经济体系也遭到破坏,原有的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99%的农民加入到组织中来。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又面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直到1960年冬,才迎来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转变时期,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由此引起大调整,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1月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直到1964年,国民收入的绝对量才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二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迅速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1966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从1969年4月九大到1973年8月十大为第二阶段。1970年至1971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从1973年十大到1976年十月为第三阶段。1974年初,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和叶剑英、李先念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7年国家由乱到治 ,经济开始复苏,大批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干部得以重新工作,从而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了进展。这一时期GDP年平均增速仍为6.1%,历史再一次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阶段。1979年至今,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中国走上了更加务实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开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共中央指导下,困扰中国多年的粮食问题得到大幅度解决。中国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得到普遍推广,经过农村改革,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生产也大幅提高。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广州、上海并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讲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等重要观点,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978年中国GDP为4.9%,中国人均GDP仅占世界平均人均GDP的22.1%。2003年中国GDP为15.1%,中国人均GDP占世界平均人均GDP的73.7%。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差距迅速缩小。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转折性变化。200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30.07万亿元,中国在GDP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总结经验、砥砺奋进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0年的历程证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就在于执政党的领导,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于执政党的正确经济思想指引。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国执政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70年我国经济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3.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关乎命运,国家的命运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建国后,一个全面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便迅速建立起来,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才能铸就祖国今日的辉煌。

【篇2】新中国经济发展史

围绕着“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咱们分阶段来梳理。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时,咱们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一穷二白,几乎没有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的贵金属(黄金、白银)也基本上被运到了台湾。

在新接管的城市,通货膨胀严重、投机盛行、物资紧缺,典型的就是上海。最后靠着从老解放区源源不断输送过来的粮食、棉布等,稳定住了城市;

而在新解放的农村,则是继续推进土改,稳定了农民、稳定了农村。

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争打了三年,全国上下是勒紧裤腰带,经济根本没法发展,反正打得一穷二白。

解放战争,咱们只是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抗美援朝战争,才是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不仅仅是美国,包括苏联,才真正的正视中国、在内心里承认新中国的地位。

战争打完了,但中国要真正的“站起来”,必须实现工业化,才是能站稳的实实在在基石。

回顾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以来,实现工业化,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对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来说,积累的方式包括两步:

以英国为例,首先就是圈地运动,通过对国内农民的压榨,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资本积累,同时破产的农民也成为工业生产的廉价劳动力;

第二步是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行掠夺,来缓解国内的矛盾。

但对于后起国家而言,特别是二战之后,全球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靠殖民挤压这一套模式,已经没法再复制。

西方经济学家给出的一套模式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就应该先一点点的通过农业来积累,发展一点轻工业;再继续积累资本,慢慢的发展重工业,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这一套理论,听起来很好,但根本没法实现,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实现过。

中国在民国时期,也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在1927-1937年的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但背后,是地主们在农村加大对佃户的剥削,将从农民身上榨取的一点点资本,蚂蚁搬家式的转移到城市,搞所谓的工商业,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资本。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任何的后发国家想实现工业化,这是不得不为的一步,关键是在如何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完成这一步。这对于新中国,也同样是一大难题。

二战之后,美苏之间开启冷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加速实现工业化的机会。

双方阵营为了对抗,美苏两国分别扶持对抗前线的国家,进行工业化:美国在西欧搞了“马歇尔计划”,在东亚扶持了日本和韩国;而苏联,则相对应的帮助东欧国家和中国,推进了工业化。

所以咱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就是苏联的156项援华工程。这些主要是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这也符合当时冷战下紧张局势的需要。

这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咱们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一整套体系。

启动重工业这一步,其实是最难的,但这也是咱们抗美援朝打出来的。

在当时冷战压力之下,苏联援建的项目,都是非常先进的,这开了一个好头。后面虽然中苏关系破裂,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底子,后面咱们才能独立自主的搞出“两弹一星”。

但也正是因为156项工程严重的“偏科”——重工业过重、轻工业严重不足,这种比例的失调,为后面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因为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正向循环,而只有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这是纯消耗的工业,没法产生任何的收益。同时,跟美苏两大阵营都关系破裂之后,中国基本上就处于孤立状态,咱们的国际贸易规模也非常之小。

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一套重工业体系,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但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这个负担也必须背起来。

谁来背?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在渡过这一波的难关之后,中国的工业化在独立且缓慢的发展着,在当时国家安全占据首位的情况下,继续举全国之力搞军重工业: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同时,中苏边境的摩擦持续升级,苏联陈兵百万,导致战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防范苏联的入侵,从1964年起,国内又搞起来了“三线建设”,本质上就将原本聚焦在大城市的工业企业,搬到中西部、搬到山里,而且还要分散开,避免战争爆发后被敌人连锅端。

工业是有产业链的、是有聚焦效应的,才能降低成本;“三线建设”这种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政策,在经济上肯定是会极大的提高成本。

工业提高的成本,最终还是需要农村、需要农民来消化。

同时,国内人口却是快速增长的,特别是建国前后出生的那一波人,逐渐长大,国家也需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在1972年初,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但中美因为台湾问题等,并未正式建交(后面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辞职,中美直到1979年1月1日才正式建交);反倒是日本,抢先与中国建交。

随后中国开启了第二轮的引进外资,这次主要是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资金(特别是日本,带头给中国大量的援助和贷款,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完善中国的工业体系,解决中国的工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比如当时典型的就是引进化纤、化肥的成套技术设备,解决中国人紧迫的吃饭(化肥为农业增产)、穿衣(化纤可以弥补棉花不足且耐穿)问题。

当时做出第二轮引进外资的决策,也是顺应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开始进入金融资本时代、向外转移制造业的趋势,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都还在顺应这一股大趋势。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在89年之后,政策面进行了一轮收紧,主要是控制通胀、清理三角债等。

同时,因为不稳定因素在城市,国家的政策明显开始转向城市。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中国刚刚发展了两三年,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也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当时国内已经生产过剩,国内消费能力不足,而出口又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国第一次进入了通货紧缩。

在朱镕基的主导下,中国连续三年大规模的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对冲经济的下滑。三年发行3600亿国债,带动各种投资一共搞了15000亿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因为前些年经济发展良好,中国的杠杆率和财政状况一直比较好,所以中国政府才能迅速的推出了“四万亿”计划,通过大规模的放水、通过大量的政府投资,来拉动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

中央出钱,地方也需要配套更多的资金,而在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的税收能力相对于它的支出,明显不足。所以在2008年,又打开了另一只笼子:地方债。

中央推出的是四万亿,但地方政府配套的投机却达到几十万亿,中国经济也率先企稳反弹。

在随后的几年中,地方债规模爆发式增长,并且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泡沫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同时,花钱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形成越来越严重的依赖,也成为持续推高房价的最强力量!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2012年底,……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

今年的政策,其实跟1998年很像: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说白了就是央行不怎么放水,通过发行国债来进行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区别在于,当年搞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要搞的是新基建,为中国未来发展科技做准备。

1998-2000年的三年基建,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在,中国力推的新基建,也在为中国接下来的核心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最近热传的十四五规划,中国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就是这个意思。

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下一个时代,应当智能化。

通过人工智能,来升级甚至颠覆各行各业,就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一样。

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是中国和美国的双寡头格局,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而中国现在要争取的,就是在下一个时代发展的机会。

5G、芯片半导体,这些都是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和基础设施,所以美国要打压华为;TikTok,是目前最为成功的一款人工智能产品(抖音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所以美国也要“硬抢”!

而中国,也要接着往下抻……

【篇3】新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历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等主干知识。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1、中国古代史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①夏、商、西周三代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③隋唐时期;④明清时期。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科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B、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C、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G、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H、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I、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3、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A、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B、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南方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C、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E、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F、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②手工业生产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业的成就;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和手工业工艺专著等成就;C、隋唐时期:冶铸业、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成就D、明清时期:纺织业、冶铁业、印刷业等成就。

③商业和交通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B、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C、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进行

贸易往来;D、隋唐时期:商业更加繁荣,私家店肆、水运、货币、市场及邸店、柜坊、夜市和草市的出现、胡商等;E、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但到清朝以后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④城市的发展:A、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C、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C、隋唐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①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期后实行两税法。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⑤明朝:一条鞭法。⑥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2、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②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③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④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⑤移民屯田。⑥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⑦官营工商业政策。⑧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②认识:A、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终被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和均田制。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中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补充。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的主要赋役制度:

①“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②初税亩: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③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庸调制:隋唐时期实行,其源于北魏实行的租调制。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农民每年向官府纳租(谷物)、调(绢和布)、服徭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⑤两税法:780年唐朝宰相杨炎开始实行。其主要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理财措施,募役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的实质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纳税。

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其内容是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废除,分别以唐朝的两税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为标志。②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③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④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唐朝的两税法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

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①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②从魏晋到唐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③宋元明清时期,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

2、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④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海上交通便利。

4、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db51888.cn/lunwendaquan/652978.html

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书 新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
  • 相关内容
  • 03-03 个人事项出现问题的检讨书范文五篇

    检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jiǎn tǎo,一指检查自己的错误言行,二指总结研讨,三指查核、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事项出现问题的检讨书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03-03 手机被抓检讨书1000字部队【三篇】

    书字,读音:shū zì,汉语词语,指文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手机被抓检讨书1000字部队【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03-03 执勤哨位玩手机检讨书检讨书集合3篇

    哨位,汉语词语,读音shàowèi,意思是哨兵警戒时所在的岗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执勤哨位玩手机检讨书检讨书集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03-03 大国外交观后感精选3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国外交观后感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03-03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三篇

    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多部主旋律献礼影视佳作被提上了日程。《光荣与梦想》是其中之一,该剧所包含的历史人物多达400余位,重要角色皆邀请了行业内知名演员出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光荣与梦想观后感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db51888.cn 代笔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代笔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