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锦集四篇

【www.db51888.cn--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腾飞推动着酒店行业的发展,愈来愈多新酒店如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业。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锦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疫情对我国国际经济合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WHO认定此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虽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但出口仍可能受较大影响。个别西方国家借此次疫情事件制造恐慌,以配合其对华综合战略,从政治、经济、外交、舆论等多个维度全面打击中国,孤立中国。疫情除了引发国际撤侨行动,不少国家还中断与中国的航班与商贸往来。

从国际上看,目前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有限,多数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抗疫行动”给予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周边国家市场环境也相对稳定。但如果未来“抗疫形势”处于胶着状态,其他国家以疫情为由对贸易和投资进行限制,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将形成较大冲击。

2、疫情造成我国出口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我国是全球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中国新冠疫情的隔断考虑,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加以种种“歧视”,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甚至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与疫情相关度较高的商品,从而对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全球封锁。

3、“黑天鹅事件”引发国内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连锁反应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基于疫情本身的发展情况。疫情的时间越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越有可能演化为国际问题。从当前情况看,新冠疫情与SARS有较大的差异性,可能会出现长期与疫情共存的情况。

如疫情长期持续将对我国全年经济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在国际方面,有可能成为今年影响全球经济的最主要因素,甚至超过中美贸易战和英国脱欧的影响,且对产业链的国际分工造成较大冲击,加快产业链的国际转移,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构成一定的威胁。

第二篇: 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经历过数次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危机,它们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其中,2003年SARS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短期冲击幅度最大,也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存在更大的相似性。因此,通过与SARS疫情进行初步比较来预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经济影响规模,不失为一种最为直观的方法。但总体来看,从此次疫情的内在特征,到疫情爆发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凸显着有别于以往危机的特征,历史经验虽具有重要参照借鉴价值,但难以凭此客观评估当下疫情的实际经济影响。由此,有必要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及其影响经济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从而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对经济领域各层面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特殊性

从疫情发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并面临着奋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同时,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抬头、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体系改革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相互叠加,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严峻。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无疑是对中国现阶段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经济系统的极大外部冲击。但与经济体内生动因引发的经济危机不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外部因素,不足以构成对经济发展整体态势的主导性影响。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世界的1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并有着足以抵抗各种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潜力与活力,中国经济动力澎湃,其奔腾向前之势绝非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飘风骤雨所能动摇。再加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此,即使疫情在短期内、阶段性地引发经济的波动,但终不会成为常态。

从疫情波及范围来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扩散和波及区域在中国是空前广泛的,疫情在短时间内以湖北为中心扩散至全国。为控制疫情,武汉采取整座城市隔离、31个省(区、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但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及造成的经济冲击也必然是全国性的。一方面,深度推进防疫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疫情及其防控对企业复工和劳动力就业造成极大困难;另一方面,此次疫情确诊患者超过100人的地区已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经济活跃和发达的地区,疫情对这些地区第三产业、居民消费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为严峻,对经济的短期拖累也更为明显。

从疫情影响程度来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可变性和差异性。可变性集中体现在防疫政策对疫情经济影响的调节和控制。与自然灾害对当下财富造成损害不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除了与经济系统内外部环境及其抗冲击能力相关外,还直接取决于疫情的传播速度、扩散情况和防控效果,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能够相应地降低经济损害,反之,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同时,如不注重对疫情控制后恢复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规划,疫情爆发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冲击和悲观预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那么疫情对经济的滞后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客观分析疫情的经济影响需要将政策对疫情的应对同时纳入考量范围。而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差异性表现为其对经济中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更具体的则是在当前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条件下,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仅会有短期和长期、直接和间接影响之分,还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差异。

 (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对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主要来自于其对供给和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公共部门为疫情诊疗及检疫、预防而负担的成本,但因总供给和总需求影响整个宏观经济领域运行,加之财政对缓解疫情冲击所具有的政策空间,疫情对财政预算的影响相对有限。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直接成本花费巨大。截至2020年3月18日,在全国80928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确诊感染者中,已累计治愈出院70420人,排查追踪密切接触者近69万人,如此庞大数字的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为此投入的巨额资金。财政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显示,自疫情发生以来至2月13日,各级财政投入805.5亿,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72.9亿元。加上各地和军队抽调上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购买防控新冠病毒肺炎所需的医疗和医药设备、新建和征用隔离医院,以及全国各地为阻断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传播所采取的各种排查手段、隔离措施动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需投入在3000亿元以上。这些显性损失是可计算、看得见的。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造成的直接冲击是相当明显的。在影响总需求的传导机制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消费冲击最为突出。近年来,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此次疫情在传统的春节消费黄金周大规模爆发,且主要疫区消费潜力巨大。受疫情影响,人们纷纷改变原有计划,尽可能减少外出、取消集聚,全民防疫使消费需求大幅度降低,以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受到巨大冲击。而消费需求的骤减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造成的直接损失最大,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依赖人员流动和互动进行消费的服务类行业首当其冲,疫情期间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图3呈现的春运期间特别是节后全国旅客发送总量相比同期超过80%的下降便是一个重要体现。2003年SARS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集中在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因而对GDP总量影响不大。如今,中国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就业人员近4亿,疫情对第三产业的重创不仅会暂时阻滞国民经济总体增长,还将对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04亿元,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在投资和出口方面,疫情防控使春节假期延长、企业复工延迟,使生产无法正常运转,制造业、房地产投资等出现短期停滞,其在统计数据中的表现为,一季度除与抗疫相关行业投资保持增长外,社会领域投资总体下降8.8%。而随着疫情国际影响的升级,世界多国对中国采取停航措施,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外来投资受到阻碍。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总供给的冲击则是在生产要素流通受阻和短期恐慌性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疫情影响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甚至中止,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料供应、市场营销等活动也被迫暂停,不得不面对停工减产带来的经济损失,服务业、工业增加值出现明显下降,更进一步也会对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培育出的有利于促进高品质消费的优质供给造成冲击;在农业领域,受餐饮行业需求下降的影响,农副产品运销面临内需萎缩和外销受阻的双重困境,对继续维持农业生产供给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疫情的发展叠加恐慌性抢购需求的冲击,也导致食品、医药用品等基本生活物资生产供给不足,从而出现短期物价上涨。但随着疫情稳定,恐慌性需求下降以及稳健货币政策持续引导调控,物价上涨会得到有效缓解。

 (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间接损失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虽然在短期内表现直观而突出,但其中部分损失,特别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行业的经济损失会在疫情结束后,随着需求的重新释放而得以恢复和弥补。而疫情对经济领域带来的间接影响和损失却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显现,但其影响和规模亦不可低估,对工业产业链运行的间接影响以及对就业、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带来的挑战,都会对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造成连锁性的不可逆损失。

第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通过影响产业进而给居民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全国就业人口达到7.8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如前所述,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市中的建筑、餐饮、旅游、文化等各类服务行业普遍停业,除少数企业有条件开工以外,绝大部分企业复工遥遥无期,就业人员蜗居在家,心急如焚。更有800多万大学生、研究生等待就业。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阻断了吸纳就业人口最强的服务业产业链,间接造成巨大的就业群体就业出现难题,而这些人群的就业状况如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任务的实现。因此,这也正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2020年中国经济带来的一个严峻挑战,它直接危及这些人的收入增加和民生改善,如果疫情延续3到4个月,仅3亿农民工的收入就将损失3万亿之巨,如果加上农村旅游业、文化产业、农林牧副渔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直接和间接损失,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仅对农村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带来的间接损失就不会少于10万亿元。

第二,工业通过复杂而精密的产业链条串联起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这些不同环节联系紧密又相互制约和影响,从而将疫情对企业停产停工的暂时影响放大至长期。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展最为严重的武汉不仅拥有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成规模的产业集群,还占据着九省通衙的优越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物流,对全国工业的影响举足轻重。疫情使武汉进入“封城”状态,因武汉生产和物流中断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很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导致转移替代,给被替代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并改变整体产业生态。从全球工业链来看,中国工业产业是国际工序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使经济尽快复产复工、进出口贸易恢复正常,中国在全球工业产业链的地位也将受到极大挑战,一些停工的制造业企业连同下游供应商将在世界工业生产前进的滚滚车轮下被淘汰出局,影响工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

第三,疫情使经济活动放缓或暂停,企业的正常经营计划被打断,但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下仍需支付租金、贷款利息等固定费用支出,对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其中既包括中小微企业中占比最大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也包括受疫情直接冲击最明显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都有因资金链断裂而难以为继、破产倒闭的风险。然而,中小微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关乎着最多的就业岗位和技术创新,其生存困难甚至破产倒闭将引发大量失业问题,降低收入水平、损害民生改善成果,并进一步影响人们对未来的消费信心,对长期经济循环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尽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短期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直接损失,并有在长期发展中逐步扩大间接损失的可能性,但总体来看,基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经济内在韧性的增强,疫情短暂、有限的外部冲击不会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发生改变,中国政府有充足的货币和财政扩张空间限制疫情危机对经济的最终影响。从辩证视角来看,此次疫情危机也是对中国经济内在免疫能力和协调发展水平的一次考验和检视,危机预示着新的机遇,它将促使中国着力改善疫情影响下暴露的经济薄弱环节和社会治理问题,推动经济社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第三篇: 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统一部署全国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传播。疫情必然带来损害,而经济作为决定上层建筑、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其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突发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典型的外部冲击,不仅使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出现短期动荡,也将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升级以及未来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持续性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提出明确要求,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态势

面对疫情发展的严峻形势,2020年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从源发地阻断疫情传播并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创造条件;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在党中央统一指导部署下,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并采取了一系列关于新冠病毒潜伏期隔离观察、延长春节假期、延迟节后复工等疫情监测和防控举措,以求在最快时间内使疫情进入稳定和收缩状态。总体来看,自2月3日开始,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数呈明显的连续下降态势(见图1),显示出阻断传染源后,全国各地输入性病例得到有效控制。而湖北作为疫情源发地的情况相对复杂,但从2月4日起新增确诊病例数虽有波动却也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2月12日因湖北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开始将疑似病例中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确定为“临床诊断病例”,并纳入确诊病例统计,故数据一日暴增失去了统计学上的参考意义,除去此日依然可以看出,随着湖北的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新增确诊病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稳步下降。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这一意外的“黑天鹅事件”不可避免地给面临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部分服务业、制造业产业甚至在短期内濒临停摆,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断崖式负增长6.8%。但长期来看,疫情的冲击将加速促进国家恢复和提升经济活力的政策工具出台,带动新产业兴起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创新,激发中小微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实现向价值增长的发展转型,并促进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积力之所聚,则无不胜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已经使抗击疫情行动变成全国同心的集体自觉,由此迸发的抗疫、改革力量和国民信心必将打败新型冠状病毒,并稳步消除疫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拖累,使国民经济实现更高效的运行和更高质量的增长。

第四篇: 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这段时间,不少人面对新冠病毒的传播表现得较为恐慌,如抢购口罩、酒精、囤积蔬菜和大米等,这与非典期间抢购醋和板蓝根的情况类似。作为一名非病毒学、医学等专业人士,我无法判断新冠疫情何时能够缓解,只能采用一些已公布的数据做粗浅推测。

第一,1月26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表了一篇《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动力学(2019-nCoV)》的文章,该文章指出:新冠病毒R值为2.90和2.92,意思是平均每个新冠病毒患者(携带者)要传染近3个人;而非典的R值只有1.77和1.85。此外,1月24日《柳叶刀》上的一篇在线论文也揭示,目前已经出现了第四代感染者。可见,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要比非典强不少,这也是武汉实施封城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首批确诊的新冠重症患者中,大量出现“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storm)。此前的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埃博拉病毒等感染疾病案例证明,“细胞因子风暴”才是最厉害的夺命杀手,会触发免疫系统对患者身体进行猛烈攻击,成为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该病毒不同于流感病毒的可怕之处,为此,需要严加防治。

第三,截至1月28日的数据显示,全国新型肺炎确诊病例5974例,剔除湖北3554例后,死亡率只有0.29%。湖北的死亡率为3.5%,是全国(剔除湖北)的12倍。根据多位医学专家较为一致的判断,新冠是一种传染性很强、致病率较高、致死率较非典低的病毒,随病毒代际传播的延续,其毒性也随之降低。当然,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究竟是多少,尚不能过早下结论。

反观2003年非典,全球患者累计为8437人,死亡率接近10%;2018-2019年美国的流感,3千万人被传染,死亡人数达3万左右,致死率0.1%。因此,估计本次新冠病毒患者人数将显著超过当年非典患者数,但致死率不会高,因此,我们要团结一心,科学有效应对,避免过度恐慌。

第四,新冠疫情何时能被有效控制住?就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我认为,若能严格执行当前的病毒传播隔断举措,那么,估计到二月底能基本控制。首先,1月28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首次低于前一日,不再呈现几何级数上升势头;疑似病例新增数量在1月26日达到3806例后,27、28日的疑似数据均没有突破该高点。不过,这仅仅是一两天的数据,或许会有反复,有待继续观察。

其次,从防治举措看,这次应对新冠病毒举措之严厉是前所未有的,例如,从隔断病毒传播路径来看,不少省市采取了公共交通停运的措施;各地严格排查来自疫区的人员,并采取各类隔离手段;疫情较为严重的省市,如上海、浙江和广东,把春节假期推延至2月9日24点,说明此次疫情防控采取了因地施策的办法。

第三,病毒潜伏期按照7-14天计,若在这段时间进行严格的传播隔断,估计到2月上旬左右,确诊病例数量基本可以反映此次新冠病毒传播的规模、路径和分布概况,此外,疑似病例数将大幅减少,这就更加有利于疫情的防控和治疗。

拉长历史来看,新冠疫情不会促成经济拐点

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曾有经济学家惊呼:“非典”的危害度相当于“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冒出了不少《非典经济学》。然而,实际在2003年5月以后,“非典”疫情逐步衰减、消失,流行了半年左右。

2003年“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2季度。2003年的四个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2季度GDP增速比前后两个季度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全年看,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可见,当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若单纯看第三产业放缓(假设正常增速为8.5%,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GDP增速的拖累,则影响GDP增速0.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2%)。

本次新冠疫情从去年12月份开始蔓延,至今不到两个月,传播规模和范围大于“非典”,但防控力度和重视程度也大于“非典”期间。“非典”爆发集中在4-5月份,而此次疫情的峰值估计会在2月份出现,之后将逐步回落。因此,乐观估计新冠疫情被基本控制的时间会比“非典”时期提前。

基于人性,眼前的事件往往被看得更重,过去事件对未来的影响则被低估。通俗的说,在建立预测模型的时候,往往会给当今变量过大的权重,给过去变量过小的权重。

不妨做一个假设分析:若本次有3万人传染上新冠病毒(是非典染疾人数的6倍,1月28日新冠确诊人数4600多例),如按照2%的致死率计算,则死亡人数估计为600人。

2018-2019美国流感季,3千多万人被传染,3万多人死亡。我国每年流感导致的感染人数和致死人数,估计不少于美国,而其他的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等,患者人数则更以百万计。因此,有一句话说,“我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不无道理。拉长历史看,非典、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埃博拉病毒等都成为历史,说明此类病毒的肆虐是有“期限”的。

那么,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悲观估计则为一年时间,乐观估计只要半年左右,影响较大的时间是在第一季度,半年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因此,该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上升地位。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影响不容低估

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要认清中国经济的走势。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去年4季度已经企稳见底,目前已处在上行趋势中。我认为,经济增速已经持续9年回落,至于有人认为2019年第4季度名义GDP回升到了9.6%,显然是误判了——即没有考虑到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后上调了2018年的全年GDP数据,却没有及时公布上调后2018年4季度的GDP数据。事实上,4季度经济增速仍在下滑,继续创新低。

反观2003年非典期间的中国经济,正处在重化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高增长阶段,上升动力很足。如今,中国经济增速的稳中下行,原本问题不大,也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更好推进,但遇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原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在认清大势之后,还要分析新冠疫情其对各大产业的影响。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肯定首当其冲,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农林牧渔业。

先看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2003年的时候,我国GDP总量只有11.7万亿,如今2020年则超过100万亿。而且,当时第三产业的规模不大,其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为32%,2019年已经达到54%了。在2019年初步核实的第三产业GDP的构成中,批发零售占17.9%,金融占14.4%,房地产占13.0%,餐饮和住宿占3.4%。

批发零售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最大,不过,从2003年的数据看,社零的增速为9.1%,并不算高,但2002年增速更低,这是否与周期性因素有关?但2004年就上升到了13%,是否有滞后消费因素?目前,网购在零售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我估计疫情对于社零会有影响,增速将比2019年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应该不会过大。

从逻辑上讲,新冠疫情对旅游、餐饮旅店等服务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如当年非典使得2003年旅客周转量增速为-2.3%,国内旅游人次下降0.9%;旅游总收入下降11.2%。目前正逢传统的假日消费黄金周,但为了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举措则远比非典时期严厉,预期降幅会更大。

从2003年非典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看,并不明显,当年房地产投资增速28%,与2004年差异不大。如今,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有所回落,即便没有疫情,2020年的投资增速也会明显回落。但1季度房地产的销量估计会有明显回落,从而给房地产投资带来阴影。

疫情对金融的影响又将如何呢?从对金融业直接影响的角度看似乎不大,但由于金融涉及外汇、期货、股票等市场,疫情变化会改变市场参与者预期,从而加大了市场的波动,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从新冠疫情蔓延以来,汇率贬值、股市下跌的幅度都比较大。离岸人民币汇率从1月21日的6.86贬至1月28日的6.97,上证综指则从一月份的最高点下跌了4.5%。

尽管我判断疫情的峰值会在二月份来临,但疫情的下降速率可能要低于非典后期的降速,原因是该病毒的传播速度比非典快好几倍,目前已经达到第四代传播阶段。因此,它对于2020年下半年的经济负面影响,可能要比2003年非典时更大。即不能因为疫情峰值过去后就认为经济会恢复正常了。

新冠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受阻,同时物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可能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尤其是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广东、浙江及上海等省市。用工荒或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生产配套、交通运输问题等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

此外,我国是全球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中国新冠疫情的隔断考虑,也会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与疫情相关度较大的商品。从而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制造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疫情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应该有限,而且,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也只有7.1%。但总体影响还是负面的,目前第一产业的增速只有3%左右,新冠病毒扩散之后,会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会影响消费,尤其在农畜牧产品出口方面可能会遭遇订单大幅下降的冲击。

综上分析,我认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在第三产业,全年影响幅度估计在一个百分点左右,这也意味着对GDP增速负影响或超过0.5个百分点。从影响时间段看,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因为第一季度的GDP占比是四个季度中最少的,所以,影响程度也相对有限。希望今年GDP在第一季度创出低点后,后三季度能稳步回升。

此外,当前更要评估的是新冠疫情传播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就业压力。金融风险前面已经提到了,需要有底线思维。关键是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服务业看,酒店、餐饮、交运等以中低端劳动力居多。而我国制造业中的出口行业,也有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如疫情导致的服装鞋帽、玩具等,出口增速下行,也会影响这些行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从经济学角度看,尽快控制住疫情、让经济恢复正常运转是较为经济的手段,这与当前隔断传播路径的医学防控举措是一致的。尽管从目前采取的疫情重点发生地区的公交设施停运、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关闭,取消各类集体性活动等,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为了防止经济下滑而放松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或导致疫情反复、长期得不到控制,则对经济的伤害更大。

因此,我的建议是,对于新冠疫情,2月份一定要坚决严防死守,包括延迟开学、开工、开会等,防止病毒传染再扩散,大幅降低新冠肺炎的新增患病人数,使得3月份人们的出行和各项社会活动能够恢复正常(如3月份还有全国两会要召开)。

在经济政策层面,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属于黑天鹅)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调整2020年既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假设在悲观预期下,该疫情将对GDP增速带来的拖累达到1个百分点,那么,大约需要增加5000亿左右的投资和消费来对冲,才能起到稳增长的效果。

因此,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建议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上调至3%,即增加约2000亿人民币的财政支出。横向比较看,日本财政赤字率7%左右,美国4%左右,中国到3%,并非不可接受。

货币政策方面,应该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季度即需考虑降息,全年的加码的降准降息目标,应该是促进全社会新增约X亿左右(X: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情况而调整)的投资或消费。

此外,在新冠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应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款,目标应该达到1000亿左右。如果能新增财政、货币投入和社会捐款这三项共5000亿左右形成的投资或其他各项支出,则基本可以抵消此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何我要特别强调社会捐款的重要性呢?我国迄今没有征收房产税和资本利得税,估计中短期内难以开征,这也是导致高收入与中低收入居民组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缩小收入差距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过去的扶贫主要靠国企和少部分大型民企,今后,能否让高收入阶层也助一臂之力呢?

不少人担忧募捐款项存在使用透明度不高问题。我觉得,通过此次疫情,自上而下都能充分意识到如实、及时向全社会通报疫情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和信息对称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都至关重要。因此,不妨通过规范和做大募捐事业,来倒逼社会透明度和诚信度的提高,推动政府部门改善营商环境、增强服务意识,提质增效,倒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本文来源:http://www.db51888.cn/lunwendaquan/586175.html

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 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 相关内容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db51888.cn 代笔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代笔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