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感悟范文汇总五篇

【www.db51888.cn--邓小平理论】

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n wù,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张汤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邓小平理论感悟范文汇总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邓小平理论感悟

  习总书记所讲的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而且说: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作为具有高度政治党悟的共产党员,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把人生简单地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理念和认识,自觉地把学习作为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坚持全天候、全过程的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做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带头人。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学习法律、历史、经济、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一切反映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知识。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学习不怕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的苦读故事我们已经能够做到耳熟能详,古人想传达给我们的正是这份不计寒暑、立志苦读的精神和信念。读书是份苦差事,没有任何的捷径可寻可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堪称读书的楷模,一生所读的书不计其数,只《资治通鉴》就读了17遍。在书籍中汲取的知识营养,升华了他的理论高度,丰富了我党的理论成果,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份勤奋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要实践。书上得来终觉浅,一味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只是赵括式的“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社会是最好的大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工作实际和实践相融合,才能让知识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不断的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不断的完善理论,才能使自身得到长足的进步,实现工学相长,学有所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学习要虚心。学海无涯,书山无顶,学习只有始终保持一颗谦恭之心,保持一份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学得真本领,要向领导请教,向优秀的同事看齐,常怀谦卑之心。自觉地把学习作为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坚持全天候、全过程的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第2篇: 邓小平理论感悟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1993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收录邓小平1982年至1992年间的著作119篇。同日,中央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决定指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我们进一步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统一全党的思想,教育干部和人民,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从现在起,要把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摆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干部理论教育的主要地位。”

  同日,中央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报告会。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讲话。江泽民指出:“这次出版的第三卷同十年前出版的第二卷,汇集了邓小平同志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的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著作。”“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辉。”“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江泽民号召全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努力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把十四大提出的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认真落到实处。

  随后,根据中央的决定和江泽民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举办了四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理论研讨班,170多名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参加学习。

  1994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和《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经过增补和修订,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分别改称《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经过增补修订后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连同1993年出版的第三卷,集中了邓小平在长达半个世纪中的主要著作,反映了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策略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同第三卷在内容上前后衔接、相互贯通,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这两卷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作为一个整体的出版发行,表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第3篇: 邓小平理论感悟

  浙江日报杭州8月19日讯 (记者吴雅茗通讯员郑谐)为期3天的全省政协主席读书班今天在杭结束。读书班期间,与会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认真学习省委最近举行的专题学习会精神,听取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关于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听取全国政协原冬平同志关于政协章程的辅导报告,并交流了各地政协工作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的认识。

  会上,省政协主席李金明传达了省委关于研究抗灾救灾工作的常委扩大会议和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求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发挥优势、献计出力,为夺取我省抗灾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贡献。

  李金明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加强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作了讲话。他指出,推进人民政协“三化”建设,是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政协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三化”建设必须抓住难点,突破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必须进一步规范政治协商的内容和程序,通过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将政治协商真正纳入党委、政府决策的整个过程,成为其中必经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通过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监督实效,加强民主监督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建立拓宽知情知政渠道和促进参政议政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保证政协建言献策水平的提高,保证参政议政成果的转化。要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政协机关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委员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三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使政协“三化”建设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4篇: 邓小平理论感悟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一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复出之后,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思考和解决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坚持毛泽东倡导的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领导进行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二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观点,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邓小平坚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判断,进一步提出了用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坚持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三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邓小平继承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分析了我们党在执政特别是改革开放条件下面临的新考验,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精神,而且从新的时代、新的实际、新的任务出发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一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并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邓小平主导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南方谈话中,他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据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新境界。三是形成了改革创新的理论,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科学揭示了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指出,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化了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动力规律的认识。四是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实现了由关门搞建设到打开国门开放发展的转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们党关门搞建设的严重教训基础上,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开创和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石,其重要思想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观点,其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一是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论、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为这一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二是邓小平理论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三是邓小平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邓小平始终围绕这一理论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和推进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是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构建。党的十四大全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写入党章,明确指出了它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新概念,并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二是邓小平理论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弄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已是社会主义,但还处于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对中国国情正确认识的科学结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康庄大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前提下,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规律的成功探索。三是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能否全面准确认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能否解决好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突破了只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原则出发而离开生产力抽象地去认识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去除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正确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科学的价值导向。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五大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被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意味着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一是邓小平理论强调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的思想指南。邓小平理论不仅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将它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实践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二是邓小平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对理论的决定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邓小平理论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对理论的决定作用,强调“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都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深化。三是邓小平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原则上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准则和根本目的,并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实际工作中,邓小平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根本原则指导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提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邓小平理论始终是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邓小平奋斗一生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贡献。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创新中不断拓展,坚定不移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奋斗的智慧和心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依据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但目前还不够完善,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5篇: 邓小平理论感悟

  老师:朋友您好!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我们知道,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把它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十五大修改后的党章。那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罗晶,你对于邓小平理论有什么印象和看法呢?

  学生:“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在我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接触较多的政治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我觉得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改革辩证法思维。可以说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我还想进一步深刻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老师:你这个问题很重要!可以说,我们党的任何一个创新理论的产生都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正如党的十九大所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了拨乱反正,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通过领导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听您讲了这些,我理解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转变的产物,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及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在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节点呢?

  老师:您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学习理论不仅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要了解它形成和发展的历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五个关键节点:

  (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这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之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次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2)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3)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观点概括为12个方面。这些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标准论等,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9个方面,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完全形成。

  (5)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命名和确立。

  学生:老师,听了您的讲解,我明白了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经过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进一步发展,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完全形成理论体系。您刚才也提到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对当时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也了解一些,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但并不全面。您能否全面系统地介绍一下呢?

  老师:好!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对其主要内容9个方面的概括。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有四个: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是“不完全清楚”的,但不是“完全不清楚”。邓小平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廓清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一些模糊认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犯错误,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此,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阶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从而使我们的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动力,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针对长期以来,人们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的僵化认识,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建立市场经济。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活力。

  其他五个方面的理论我们就不再做进一步的阐释。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学生:听了您的介绍,我进一步了解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它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呢?

  老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之所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原因在于:一是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它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准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四是以它为开端,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它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第三,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邓小平当年有了很大变化与不同,但邓小平理论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等没有过时,仍然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学生:谢谢老师!

  老师:好的,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db51888.cn/dangtuanfanwen/559422.html

  • 相关内容
  • 05-27 2x旋片式真空泵_2XX8年上半年乡镇基层组织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党委按照县委和组织部的具体要求,以健全各项制度为保障,以开展有效活动为载体,以党员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到实惠为切入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奋斗目标,努力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半年工作总结

  • 05-27 【家畜有哪些】开展家畜屠宰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泾川县把加强家畜屠宰管理作为确保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深入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和病死猪肉、病害猪肉非法交易行为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收购屠宰病死猪和加工出售病害猪肉等违法行为,全力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机关部门总结

  • 05-27 青年节是几月几号_世界青年节拓展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落实总行团委在全系统继续开展“青年文化月活动”的有关要求,结合建行15周年、建团87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在分行党委和分行团支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xxx上午在顺义区顺鑫绿色度假村,分行部分青机关部门总结

  • 05-27 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计划|信息科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打算

    信息科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打算 上半年,信息科紧紧围绕“上报省市信息”和“服务同级党委”两个重点,狠抓基层信息员特别是“大学生村官”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自我创新,加压奋进,以新的思路新半年工作总结

  • 05-27 新手司机多久能上高速|司机跑高速总结

    1 8t,5100km,已首保,25日北京――保定,145km,一个人。早晨天气晴好,基本无风,周日早晨7点从四环到京石高速一路畅通,加满油,平均时速93,油耗6 5,用时20分钟过杜家坎收费站后,路机关部门总结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db51888.cn 代笔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代笔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