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分析报告范文(精选十五篇)

【www.db51888.cn--人力资源】

报告是机关单位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以及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陈述性公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分析报告范文(精选十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提要 本文以我国现阶段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做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面对21世纪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力资源已成为决定医院发展的战略性要素。而现阶段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现在绝大多数医院所采用的是以人事管理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主要精力集中在职工考勤统计、人员调动、人员基本情况、人事档案以及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管理。目前来看,我国医院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没有自己的职能,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制约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如何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已成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摆在人事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针对人力资源拟定了相关程序文件,并依照文件组织实施,将人才培训、人才资源规划等工作重点实施,并逐步铺开,由最初的人事管理模式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渡。

二、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方案

1、医院人事部门要合理的选才、育才、用才、惜才、展才。(1)选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是医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2)育才,是要培训工作人员工作中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及思想素质。(3)用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将具有各种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4)惜才,因为优秀人才来之不易,医院培养优秀人才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技能日益增高,在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失去这样的人才,便是医院最大的损失。(5)展才,职工随着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增加,医院也需要给职工提供晋升的机会,给职工创造一个展示其才能的平台。

2、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1)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医院文化的具体体现。医院有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可以营造一种舒心的、和谐的良好氛围,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干劲,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医院的领导者要围绕核心竞争力提出医院的目标,让每位员工产生巨大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并愿意努力将目标变为现实。(2)事业环境。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去推动,人才的稳定也同样需要事业来吸引。人的需求是从低向高逐步升华的,有才华的人,他们的需求绝不仅仅是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才能的施展和价值的实现。因此,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为人才搭建有利于他们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才能实现医院与人才的共同发展。(3)工作、生活环境。保证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最现实的问题。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人才的主要武器:一是优厚的经济待遇;二是优越的科技环境。在医疗卫生系统,待遇条件是医疗技术人才流动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一定要为人才提供必需的物质保证(设备、资金、信息等),切实解除生活的后顾之忧(薪金、住房、保险等),使他们安居乐业。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3、建立职责明确、有效放权的岗位责任制。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做到岗位职责明确、任职条件清楚、权限使用清晰。要真正做到这些,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员工的能力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二是有效放权。(1)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就是指一个人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特长与兴趣均与其所在岗位所需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特长相适应,使员工个人能在该岗位上获得知识才能的极大发挥,并感到愉快。同时,使该岗位的职责能够充分履行而与上下配合协调,使医院整体获得最大效益。(2)有效放权就是要求医院高层领导人要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范充分放权,通过放权来给下级施加压力和增添动力,通过充分发挥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来提高工作效能。当然,有效放权是以选好人为前提的,如果人选得不符合岗位的要求,即使放权了,仍然达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4、以人为本构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1)注重感染性的情感激励。管理者要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和关怀,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以诚心诚意的同情与鼓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切实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2)进行有效的约束机制。把绩效考核作为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激励员工,鼓舞士气。

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不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还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①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②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③绩效考核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以人为本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任何企事业单位在管理中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医院在计划、安排、组织、实施、监督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中对人进行柔性的人性化、知识化的管理。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给予人性化的思考与关怀。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只有将组织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才能增强医院内部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医院获得长久的发展。2、以人为本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过滤掉员工心灵深处传统文化的影响,剔除掉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做到以人为本,激励员工的进取精神。3、以人为本有利于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更加开放、透明、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使员工处于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与环境之中。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进步过程中,事业单位更应追寻发展规律,人事部门应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地理解并利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世界进入知识时代以来,伴随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显得犹为重要。实际上,它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后者。目前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大至可概括为4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配置,2、培训与开发,3、社会保险及工资福利,4、制度建设。就我们公司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要注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

1、人员结构方面:公司现有在册员工2239人,在岗非生产性人员488人(不含生产处室87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达21.8%;如果加上内退人员284人,将达到772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将达到34.48%。2、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员工831余人,占总人数的37.12%。3、技术结构方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9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89人、初级职称14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11.13%。现有具备技师资格人员52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中级技师47人,占职工总数的2.3%。4、录用选拔调配方面: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今年以来公司从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拨,一般管理人员的调配,直至公司生产岗位的调整均采取面向全公司招聘的方式录用人员。招聘方式,采用理论及实践考试与各级管理部门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5、员工培训引进方面:去年我们招收了专业对口的大学生5人,充实到生产一线。公司制定并下达了全年职工培训计划,职教中心全年将组织特殊工种进行轮流理论培训,各分厂进行日常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全年培训员工达2800课时。同时人力资源部门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并鼓励员工参加社会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资格考试。并对获证人员进行登记备案。

二、公司多年存在的问题

1、人员臃肿、人力成本增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700多人的非生产性人员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员工工资加上单位交纳的“四险一金”(单位部分人均年交约4500元),平均按__0元计算,全年下来公司要支出一千四百万元。其次是岗位人员的按排不尽合理,有的岗位人员编置过大,造成人浮于事。三是岗位设置存在科学性的问题。有些单位的部分岗位可以部分合并而未整合。

2、技术工人的结构性问题,公司现有具备技师资格的技术工人52人,占员工总数的2.3%,这个比例与公司生产自动化水平,技术含量,员工文化素质要求高的特点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实际上在这些技师中尚有20名技师不在岗。这是公司目前技术工人结构上的矛盾。

3、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问题,公司现有技术人员249人,占员工总数的11.02%;实际上中级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65人,而且大部分进入领导岗位,真正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很少。从而制约了公司在技改、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能力。

4、激励机制的问题,严格地来说我们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激励员工的管理体系。尽管公司多年来陆续出台了技师津贴、班组长补贴、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津贴、主办科员待遇提高(上述均为公司已聘人员)。自下而上的逐级考核机制以及考核细则应该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过于繁杂的考核办法,往往流于形式。

5、执行力的问题,“执行不力”的问题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我们公司也不例外。首先是不知执行力为何物。其次是执行缩水,偷工减料。三是中心点太多,搞得下属单位不知如何执行。四是追求过分完美追求极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思考与建议

现代人力资源有别于传统的劳资部门,它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营运成本、公司业绩以及生存环境。现代人力资源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要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必须贯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所应具有的战略、成本、营运、整体四种意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要的是全体员工转变观念,转换意识。管理层要转变管理理念,员工要转变工作观念。要强化危机意识,要居安思危,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居危思活”。

1、在人员管理方面,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我们肩负的担子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一是采取自然消肿的办法,自然减员。二是对于每个基层单位,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岗位的增扩编制增加人员必须要有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企管部门、技术部门进行严格科学的认证,报请公司批准。三是粗分岗位。岗位的越细化,直接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逐步实行一人多岗一职多能的岗位模式。实际上,我们现有工作岗位的工作量是完全不饱和的。四是要坚决取缔因人设岗的做法,科学设置岗位、合理安排人员。五是要逐步增加人力成本考核科目,并且将核算办法逐步推进到分厂、部门乃至工段、班组。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及效益意识。

2、在工人的技术力量方面,要鼓励职工学技术,使广大员工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一是鼓励在职员工学技术,积极引导员工参加社会劳动培训部门的技术等级考试,逐步提高生产单位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占员工中的比例。二是对于获得技术等级的工人由公司进一步考核认证,给予提高工资待遇的奖励。三是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还是要进一步抓好抓实四级培训,即公司、分厂、工段、班组培训。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副班时间进行逐一培训,纠正那些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只体现在书面材料上的培训。四是要将学技术与勤奋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制定多条有可操作性,工人自已可以实实在在查找对比的考核细则。

3、在专业技术人才上,要进一步做好招聘、引进、培养、开发工作。一是公司必须要有一个中长期的招聘引进人才计划,合理储备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实行梯级管理,以老带新,以高带低,鼓励竞争,推行动态的科员级、主任级工程师待遇,抑制那些有证无能有证不能的混世作风。三是要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多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挖掘(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潜能,激发他们专研技术勤奋工作的热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要给予一些生产技术方面的课题让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或实践的研究。提升公司的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激励机制的问题。我们许多人一谈到激励机制的问题便不加思索地说到:钱。其实金钱只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它把人定格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样的论调“不罚就是奖”这是一种典型的把人作为纯粹的生产工具。是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作为生产工具的人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按照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根据专家的研究,物质待遇的比值为14.4%,居第四位;晋升机会公平居第一位,比值是21.2%;领导重视为第二位,比值是20.5%;居第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和谐,比值为18.6%;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居第五位,比值是11.7%;专业对口为第六位,比值是8.4%。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是听觉激励,中国人喜欢把爱埋在心里,不善用语言表达,这是一大缺陷。我们有的领导对下属工作完成其实是较为满意的,而下属也希望听到领导的一句表扬,但领导说出的话确是吹毛求疵。领导的一句不很艺术的话将下属打入冰窖,使下属寒了心。如果你想表扬你的下属,就一定要很好地表达出来。二是视觉激励,把优秀员工的照片和事迹在公司内部的媒体中加以宣传,让大家都看到听到,以此来激励广大员工。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只有竞争一个公司才会具有活力,业绩才会日新月异地提高。四是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追求上进这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需求,更是一个人价值的发现和认可。五是合理授权,合理授权是较高的激励方式之一。有权就有责,有权就有上进心,就有工作目标。六是以人为本、善待员工,这是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利益的所在。只有善待员工,员工才会善待企业。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松下公司发生严重亏损,经营陷入困境,公司有关部门提出减产裁员的应急计划。但是松下先生认为:不能让员工成经济危机的牺牲品,要与员工风雨同舟,宁可减产不能裁员。公司员工为松下先生的这一善举所感动,尽心尽责努力工作,终于使公司走出困境。

5、执行力的问题。据资料显示美国西点军校建校200余年间,共培养了1531位ceo,位总裁,5000余位副总裁,培养的工商界人士比哈佛大学还要多。同样,我国知名企业海尔、联想、华为、万科、三九也存在一个巧合,那就是它们的老总同为军人出身。军人为何能在商界创造如此多的神话呢?答案:执行力。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执行力是指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及技术操作方法,是能及时有力地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不能简单地把它曲解为权威或权力,更不能把它理解成领导的个人意志。它应该有相关的制度来支撑,不然它就会变成议而不决,执而不行的口号管理。为了保障执行力的到位,我们应该有一套督查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传递压力、激发动力体系。目前特别是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对上,要及时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外,要做好公司的形象工程;对内,要加强员工的形势教育,特别是危机意识的教育。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所以加强教育是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卓越的团队意识,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执行力较为有效的手段。事实上执行力是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总之,公司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依然存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司多年沉淀下来的一些优良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较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当前的工作就是要我们将它完善好,执行好。我们每一个公司员工都要认真思考并付诸于行动。企业才能做强做大,员工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会计行业41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分析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问题,以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期望。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会计人员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出在能力视角下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变革思路。

关键词:职业能力 会计人员 培养对策

国会计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多类型、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教师按照学科分类将系统、专门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会计应用问题。然而,这种会计教育忽视了对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的响应(利益相关者包括: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所有者和股东、用人单位、广告商等,本文主要研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诉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企业的交流,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会计理论创新等,会计在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的角色也发生着改变,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加强会计专业建设,推进会计专业培养计划的完善,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本文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需求情况进行了社会调查。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采用的方法。

1.文献研究和档案研究。主要通过翻阅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招聘项目资料找出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

2.设计问卷,采用样本调查。以笔者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加上对厘清文献和研究需要调查的主要方面,为初步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基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经过与校内会计专业负责人、主管院长以及2位财务主管和1位会计师事务所的部门经理进行的两次研讨会(平均每次2小时),对问卷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试填和修改,增强了对问卷内容的信心。

(二)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类型、经营规模、人员规模、会计岗位配置、人才招聘方式、会计电算化、校企合作模式等;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包括两大问题:会计专业毕业生需具备的知识;会计专业毕业生须具备的能力。

(三)调查方式。自7月开始,对41家企事业单位及所属部门的会计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调研。被调研对象列示如下:大连市庄河桂云花乡、辽宁中医药大学吉林学院、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鞍山市台安县团委、沈阳机床成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铁岭办事处、中共庄河市委组织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吉林分公司通化配送中心、杭州建速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李安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沈阳英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自胜软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信智原教育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天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北大公学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辽宁新迪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珠海市鼎新汽车饰品有限公司、泰安飞扬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沈阳华合富汽车用品有限公司、辽宁卓信投资有限公司、沈阳同心包装制品厂、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荣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沈阳市苏家屯区办公室、盖州市天禹塑胶集团有限公司、盖州市太阳升鞋业总公司、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铁林人民银行、沈阳大学师资科、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沈阳大学团委、沈阳大学人事科、东北高级职业技能学校、辽宁省烟草公司铁岭分公司、沈阳与众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鑫荣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被调查对象共计41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属部门13家、金融企业(股份制银行)2家、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8家、合资制造业企业3家、独资(合伙)企业13家、外企2家。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分别对上述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以会计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能力为导向,具体调查结果经统计汇总后如下页表1、表2所示。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需具备的知识调查分析。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72%的被调查单位认为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认为会计人员需具备审计、财政金融、经济学、企业管理、税务知识的比重较小,但平均来看,仍有50%的被调查单位表示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上述五种类型的知识。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会计从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人员传统的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职业的发展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定位正在由单一的经济业务记录者向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管理者过渡,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越来越多的相关知识。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须具备的能力调查分析。从表2不难看出,83%的被调查单位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会计核算能力”,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分析能力”排在第二位,这说明现代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账务的进一步分析从而作出判断方向的能力显得日渐重要。“决策、财务管理能力”在需求比例中排第三位,经详细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了管理、决策等才能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的重要性。“沟通协调能力”也占有很大比例,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来说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多个部门及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93%左右的企业对于“计算机及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和“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都有明显需要,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实行电子记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操作财务软件的技能。虽然“外语能力”的需求比例稍低,不过在外企中对财务人员的外语能力需求还是相当高的。此外,“创新能力”也是一个热门考虑,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被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四、思考与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会计从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人员的传统职业能力已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会计人才,会计人员的职业知识不再是单一的财会知识,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法、管理学、金融学、税法等都应当掌握。会计核算能力也不再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唯一指标。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应着重培养计算机与本专业结合应用的能力;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熟练应用一门外语将成为会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随着会计工作职能向管理决策方面的不断转变,是否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将直接决定会计人员能否在企业中顺利开展工作。由此可见,为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服眨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新的、综合性强的能力。

因此,各高校应更新会计专业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把高素质多技能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标准。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不应仅针对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还要注重市场用人需求,培养造就一批会计专业技能突出、多种技能协调发展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实现此目标,各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正确处理好会计专业课与其余相关课程的关系,把学生的各种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对选定的课程内容加以组织和安排。综上所述,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符合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有效推动会计工作向前发展。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有明确的定位,积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勇,白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源性分析[J].商业会计,,(04).

[2]颜莉,余钦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吻合度分析――以湖北省高校为例[J].大学教育,,(10):26-28.

[3]贺辉.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J].价值工程,,(19).

[4]王京芳.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路径选择――基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与协同效应[J].大学教育,2013,(1):75-78.

[5]楼士明.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J].教育与职业,,(15):90-91.

第四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为对公司人力资源工作情况和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情况进行掌握了解,进而为人力资源规划发展提供方向和实际解决一线生产中的人员流动问题,通过在生产车间及各部门走访、人员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大体是好的,但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方面,一线员工管理方面,员工培训学习方面,公司工资制定方面,公司制定方面仍有许多的不足,特总结如下:

本次调研涉及车、钳、铆、电、焊、钻、铣、车间一线工人等专业人员及各车间、行政部门、车队、后勤保障部门,其中一线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85%。对公司管理层的调查主要以对人力资源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反馈评议为主,一线员工的调查着重于现阶段员工思想状态的掌握和一线员工流动率的原因收集。

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方面:

1、招聘方面:

主要反映在公司的招聘条件和人力资源招聘的员工的稳定性方面,尤其对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需要吃苦耐劳,并有能具备良好稳定性的员工,对人力资源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的工作我将尽快拿出有效可行的方案。

2、培训方面:

通过调查我认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是应该接受培训的主要阶层,尤其是一线的"生产管理者,应该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来管理,而非是传统的说骂,对人力资源组织的培训和内培,以及新员工入厂后入职培训跟踪方面的工作我已经落实了方案,并今后新员工入职管理后定期培训跟进上做好职能工作。

3、入职管理方面:

主要质疑存在于员工入厂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状态管理,新员工在岗位上自生自灭,缺乏对新入职员工的后续管理和帮助其进入状态的入职帮助,成了单纯的招聘部门,()对公司的人才流失,有警觉,也毫无建树,新的员工来后,因为没有人管理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很快就会感到迷茫而离开公司,在管理层中的普通管理员工在和他们谈话过程中表达了一种失望的状态,表示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在这里有种混日子的感觉,而在我看来就是在骗公司的工资,说严重点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

二、车间一线员工思想动态方面:

1、车间管理方法:

主要集中反映在车间管理者管理粗放式,管理方法粗鲁对员工缺乏耐心,批评教育以高压方式为主,难以深得人心更没有有人情味,对员工的自尊没有半点可顾忌,根本不去考虑熟练工人对生产的重要性,高压强压政策使员工慢慢的失去了对公司管理者的信任和热情,新员工到职后,作为管理者没有从管理角度去考虑,往往是将其往工作岗位上一放,甚至没有指定个师父,就让其上岗,任其自生自灭,这也是公司屡出安全事故的原因所在,做的好点的管理者,偶然还会在车间巡视中问问,更不用说和工人谈心做工作和为工人解决到新环境中的难点、难题了。

2、工作时间方面:

现在实行车间二班倒,员工工作时间达12小时,又加上机器检修,很多机械是连轴转,计件或记时工资分划不明确,导致员工工作上没有动力,干活积极性不高,在我的调查过程中,集中反映在下料车间和小件钻孔车间,工资计算不透明,是工价定额不完善和明确造成的直接原因,这样的后果损失最大的还是企业,而并非员工本身,在这里我要问责的是关于公司的职能部门,如生产部、财务部,财务部门是核算成本费的,生产部是核定生产定额的,为何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执行标准出台,(企业的厂房设备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合理利益这些资源,在有限的时间进行生产 ,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就等于在浪费公司的资源),这些问题是困扰目前车间生产力提不起来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和员工谈心过程中他们流露出对公司目前状态的理解和支持,这让我非常感动,是因为公司有这么多的员工为公司的发展而关心,更多的员工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知道公司目前正在改革,同时也知道公司各方面都在投入,但是我们要吃饭,要用工资来维持家庭的开销,我们在公司上班哪怕是工价低一些(公司目前有困难)我们也心甘情愿干,只要工价明确了,我们也就有了目标,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多劳多得来提高我们的收入!但是现在我们每天上班心中都是没有数,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能拿多少,干多干少都差不多,这样怎么让我们有干劲。

3、信息沟通方面:

作为公司高层管理者都不知道一线的任何信息,员工反映的事情也没有结果,很多工人有问题不知道找谁说,就算是找了有关人员反映问题,但结果是石沉大海,对上对下的管理都是一根线,一旦线断,就没有了公司的任何反馈信息,很压抑,本来有些对公司很好的建议和想法因为没有说的地方,也就转为牢骚了,很多企业的老工人希望能有机会和公司的最高层(总经理)谈谈,说说心里话,有的员工甚至说:管理人员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出规定,有时候做的根本就和现实中的不符合,也没有很好的沟通反映机会,比较压抑!

4、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创造效益永远都是企业里20%的员工实现的,同样一个企业80%的业绩是由企业内20%的员工推动的。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只要抓住和管理好企业内20%的员工,让他们来带动80%的员工,企业就发展了。(作为公司要有切实可行的用才制度和留才政策,只有这样这类型员工才能看得到自己在公司以及未来的希望,从而坚定信心与公司一起发展。)

三、解决的措施 及建议:

为了实现公司3年计划的目标达成,对新员工的招聘,特别是一线新员工的录入,一定要做到三点:A、生源要准;B、双向合适;C、协议管理,比如:可与某技校签订单向人员输入协议,技校为企业培养专项人才,公司可以与技校和学员达成共识,采用公司每月补助学员生活费形式,学生免费上学,毕业后用工资来抵学费的做法,那这样的学生到单位后就会相当的稳定,因为学校有协议和条规约束,而企业又可和学校签订单独的协议,稳定性必然强,属于补助的学生,必定能吃苦,这就是:生源准;企业和学校能达成共识,并学校能有能力为企业培训本专业的学生,这就是:双向合适;有学校和学生的协议,又有企业跟学校的协议,企业用人管人,学校同样进行管理,学费,毕业证等后续手续的办理,使学校的管理非常生效,而学校又和公司有明确的协议约束,使这样的双向管理非常生效;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和车间管理者也可以采取双向的问责,从招聘开始,有用人部门出具《人员需求申请表》,根据申请条件和申请到岗日期安排进行招聘,面试时作为使用部门的责任人就必须要参与,形成人力资源牵头,使用部门面试,最终完成员工的入职,员工入职后,到使用部门后,对员工的稳定考核必须采取双向管理:即建立《员工管理双向考核制》《新员工入厂跟踪评估表》,有用人部门和使用部门同时管理入职员工,对员工的流失对人力资源和使用部门双向考核,从而保证职工的稳定性,实现公司员工的优良管理,从而实现公司发展规划。

第五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摘要:人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是比任何物质资源更具有价值的经济资源。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广泛应用的时代,新的形势对企事业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确定人力资源这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对企业作出的贡献,以确认和分析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生产要素分配论为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生产要素分配论

引言

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广泛应用的时代,新的形势对企事业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如劳动力价值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是由于缺乏人才需求的合理预测方法和人才价值结构合理程度的评价方法造成的。针对这一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有学者提出基于企事业效用函数观点的价值最优化结构建模方法,但未涉及现有企事业人力资源价值合理程度的评价方法。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人力资源价值模型,并系统地考虑了各子价值结构间协调性配置问题,得出科学的、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人力资源价值结构考核指标;同时,给出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结构合理性和协调性的度量方法。

一、人力资源价值分析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经济价值法、商誉法、实物期权法、生产要素分配论。

其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商品的价值及价值决定进行了充分阐述,他认为,劳动者的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能创造价值但可参与价值创造。既然劳动者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那么人力资源就有价值,是可以被评估的。所以,劳动价值论从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角度阐述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规定性。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中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马歇尔认为:“所有资本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包括个人的技能、学识、健康,这些因素与人类紧密联系。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了人对自身投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个人因素的分配比例,尤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怎样确定人力资源这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对企业作出的贡献,以确认和分析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生产要素分配论为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分离人力、物力贡献价值要以投入和产出价值为内容呢?因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是生产和流通不可分割的两方面,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贡献价值,所以说贡献价值是人力、物力的结晶和产物。具体而言: (1)贡献价值是劳动者运用物力资源,通过辛勤劳动,将投入和产出的价值融入物质产品之中形成产品的价值,通过销售实现销售收益,这时销售收益的本身就含有人力、物力创造的贡献价值。(2)人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是比任何物质资源更具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当劳动者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投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就是将凝结在企业人力资源上的资源投入企业了。劳动者投入企业后所耗用的投入价值和创造的新价值就构成了企业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了,所以依据投入和产出价值即贡献价值进行分离是最为科学的。这个投入产出的贡献价值体现人的内在功能,通过人的劳动与物力相结合创造出贡献价值并体现其贡献大小,这是劳动者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以这个看得见的价值量作为衡量贡献大小的标准和尺度来分离其贡献价值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分离贡献价值,既把人力资源贡献价值从物力资源中分离出来,又为计量人力资源群体、个体贡献价值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人力资源群体贡献价值和个体贡献价值的量化,必须是在分离出人力资源贡献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人力资源群体和个体贡献价值的计量,才能为人力资源分配价值和实现个人贡献价值的回报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力资源价值模型设计

人力资源价值模型是以人力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现实经济价值与潜在价值为基础所构建的模型。因此,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力资产”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加上潜能贡献,其中潜在因素包括情商(EQ)、智商(IQ)、创新能力、精力充沛度等。

(一)绩效贡献

劳动者的劳动除创造自身贡献价值外,更多的是为企业创造贡献价值,这些贡献价值都是通过他们过去和现在的有效劳动来实现的,也就是劳动者运用物力资源创造的,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就企业而言,企业的贡献价值虽然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共同创造的,但按照现行的会计核算,企业创造的贡献价值已混为一体,无法区分人力物力,甚至将企业创造的贡献价值完全归功于物力,而将人力排除在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了把企业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分离开来,首先要求得到人力资源贡献价值在企业人力物力贡献价值中的比例,即人力资源贡献率,而后才能求得人力资源贡献价值。根据这一概念,人力资源绩效贡献价值的模型可以表述为:

人力资源绩效贡献价值=人力资源绩效贡献率(H)×人力、物力贡献价值。

人力资源贡献率(H)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反映了人力和物力对企业的效益(或产出)的贡献比例,关系到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能否正确分离开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确定H。确定H之前,引入柯布-道格拉斯投入产出函数表明企业的效益(或产出)与人力资源的投入、物力资源的投入的函数关系,即:Q=ALαKβ(1)

式中: Q为效益或产出; L为人力资源的投入;K为物力资源的投入;A为技术水平参数;α为人力资源投入的效益参数;β为物力资源投入的效益参数。为了简化计算,将(1)式两边取对数得:lnQ=lnLα+lnKβ+lnA(2)

再令Q"=lnQ,A"=lnA, L"=lnL,K"=lnK,则(2)式变为Q"=A"+ Lα"+Kβ",即:Q=A+Lα+Kβ (3)

其中:Q为企业效益或产出的对数值; L为人力资源的投入的对数值;K为物力资源的投入的对数值;A为技术水平参数的对数值。为求得H,假设在短期内,企业规模稳定,则技术水平参数A保持不变,因为它不是实质性的生产要素,而是渗透于人力和物力之中,在短期内企业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视为常量不予考虑。因此(3)式可变为:

Q=Lα+Kβ (4)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可测得企业近两年的效益产出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与物力资源的投入的两组数据代入方程式(4)得:Q1=L1α+K1β;Q2=L2α+K2β(5)

解方程组便可以求得α、β之值。显然上式说明,企业效益(或产出)与人力资源的投入、物力资源的投入之间呈线性关系。运用(4)式便可以求得H的值:

根据:人力资源贡献价值=人力资源贡献率(H)×人力、物力贡献价值。

变形得到:人力资源贡献率(H)=人力资源贡献价值/人力、物力贡献价值。即:

H=Lα/(Lα+Kβ) (6)

将α和β值带入(6)式即可求得人力资源贡献率,而后乘以企业人力物力共同创造的贡献价值即可以求得人力资源的贡献价值,从而实现人力贡献价值和物力贡献价值的科学分离[1]。

(二)潜能贡献

潜能贡献函数则代表员工未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该函数如下:

潜能因子=f(情商,智商,创新能力,精力充沛程度)

①情商=f(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判断力,团队合作,主创性)

②智商=f(学习能力,反应能力,知识水平,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潜能包括情商(EQ)、智商(IQ)、创新能力、精力充沛程度。以情商为例,首先对各维度进行等级界定,分为高、中、低3级并附以文字说明,然后要求评价者注明被评价雇员的实际情况是高于(+)、等于(=)还是低于(-)说明中的标准水平,据此确定每位雇员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见表1)。

根据各个特征维度在情商中所占的比重,加权平均得出情商的综合得分。企业可确定情商的标准分,以后每个雇员的情商得分都与此相比,比值大于1表示他的EQ高于平均水平,等于1持平,小于1则是EQ低于平均水平。其他3个因素同样评价,最后4个因素的比值加权平均得出员工潜能方面的实际比值,即为模型中的潜能系数。综合以上两部分的因素计量,根据人力资源价值模型,可得到企业中员工的价值[2]。

三、结论

运用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来计量企业员工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企业作出的贡献以及可能带来的未来收益。它并非作为财务数据向外公布,只是为管理层合理判断提供一个量化依据,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实际指导作用。具体如下:

1.正确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可以作为确定职工薪酬标准的依据,也可作为企业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开展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

2.可以使企业形成较完善的人才数据库,打开人员能力的“黑匣子”。同时,辅助管理者作出优化的人事决策(提拔、淘汰),充分挖掘人才潜能。

3.从动态角度而言,纵向对比成为可能。人力资源价值的动态变化是公司战略规划的辅助性信息,据此可帮助企业经营者诊断战略和人力资源的匹配度以及二者的时间序列关系。

4.就模型本身而言,多重指标的选择可因人、因时而异,体现出柔性化、开放性的特点,可在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企业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宇.人力资源价值分析模型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2] 赵成荣,邓培林.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6).

第六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拥有的最宝贵财富。企业间竞争日趋白热化,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生死存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中人力资源是内部管控的主要环节,当代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是新时期企业务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及相关概念,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管理模式的选择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当今企业做好现代人才管理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因素;竞争力

在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科学技术的研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以人力资本作为科技发展的智能核心,以高新技术创造的巨大效益作为科技发展前进的动力,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科技发展的力量储备,在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到来的今天,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在社会行业竞争压力下得以生存的宝贵财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作为社会现代化进步的全新学科,针对这一学科性问题引发了众多企业管理层的深刻思考,为如何强化企业管理、推动企业进步提出战略性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述

中外学者针对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概念,提出了不同观点与看法。部分人认为该模式根本不存在,还有些人指出该模式具有客观规律。纵观众多专家学者研究不难看出,该模式同人力资源的管控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源相关管理模式指的是管理者在长时间实践中产生的普遍公认的管理内容与方法,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未来可以继续指引人们进行管理行为。同时纵观以往研究资料,针对管理模式的类型,专家学者们也持有不同意见,站在不同层面把管理模式分门别类[1]。关于管理目的,基本上有四个种类,依次为综合性、战略性、职业与人事管理模式。从管理过程的视角看,基本可分为四类,即组合、最佳、职能与职业管理模式。而从管理内容方面分析,管理模式可分为战略性、专业性、内部性与外部性管控模式。立足管理方法,可分成数字性、经验性、开发性与系统性管控模式。总之,按照管理方法、目的、内容与过程等不一样,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亦应当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满足新时期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因素

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企业应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应用的管理模式也会不同。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就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企业发展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的,所以要求企业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考量,然后再科学灵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因此,企业需要考量的选择因素如下:

1.发展战略

所谓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制定未来长远规划还有发展方向,该战略因素的内容包罗万象,如企业的发展定位、经营管理思想与发展模式等。切记人才资源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发展平行,让人资管理模式选择变成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动力源,从而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选择人力管理模式,应该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前提,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做灵活调整[2]。如果管理模式同企业战略未能平行融合发展,则会对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十分不利,企业持续经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发展战略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人资管理模式的选择形成影响,但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对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同样具有反作用力。

2.企业文化

制度学派的相关理论指出,文化在企业对自身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非正式指标。上文提到,不同时间、地域企业人资管理模式亦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我国自古至今都十分推崇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庸、以人为本等思想在当今仍然适用,这些思想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企业管理。具体表现:一是把人类道德性视作人类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判断;二是中庸注重与人为善;三是家长制领导理念与模式基于家长制思维;四是与西方文化对比来看,中国自古时起便讲求天人合一、知人善任的道理。美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美国在管理方面更侧重法治而非人治,大力倡导个人主义,因而在其人资管理中市场化特性也表现得比较明显,美国的人资管理无疑披上了一层技术、规范与法制的外衣。从某个层面来看,可将人视为文化发展的产物,因而企业文化也是人资管理模式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选择因素。

3.企业规模

企业人数与注册资金对企业规模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而且企业规模同企业人数、注册资金呈正比关系。企业规模小,内部构成会相对简单,但相关制度规章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规模大的内部结构也会更完善,相关制度规章的疏漏之处也会更少。因为大规模企业的管理难度更大,只有设定更精细化的制度规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3]。目前,企业只有发展到相应规模才能选择相结合的人资管控模式,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的人资管控模式才能发挥效用,全面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的规模对企业选择人资管理模式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新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会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持续发展的可能及提升所有员工素质的核心要素,但是不同企业应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其结果也可能会千差万别。不同企业针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因此针对相关的管理模式类别及选择因素进行研究,对企业科学合理优化地配置自己的人力资本,从根本上杜绝管理模式不科学、死板选择,对大幅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实际价值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林肇宏,薛夏斌,李世杰.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J].管理学报,2015(,5):702-709.

[2]梁小红.浅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J].知识经济,2015(,14):11-12.

[3]龚燕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J].北方经贸,2014(,10):247-248.

第七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改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分析与结构调整的概念。首先,对改制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和诊断;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确定调整目标、范围和原则;运用岗位分析设计,定岗定责;动态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关键词】 改制企业;人力资源;分析评价;结构调整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组织间竞争更加激烈。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知识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战略性资源,可以说谁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优势。国有企业通过改造、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人力资源评价分析

对人力资源评价计量是一个公认的难题,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能从目前人力资源几个可控制的组成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1、摸清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

人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是有时效性的,因此抓住时机对改制企业进行大力的人力资源调整,实质上是一次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摸清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可从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结构、工作年限结构等几个方面分门别类进行图表量化、计算比例的方式,为下一步诊断分析打下基础。

2、分析比较,进行人力资源诊断

根据本企业现有员工的各项统计数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员工年龄结构中各个年龄阶段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判断现有人力资源的主体和组织活力;从文化知识结构看,可以辨别员工主体文化知识层次和知识水平;从职称层次的数量和比例,可得出企业目前的技术力量;从工作年限上可看出员工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熟练程度和水平上,等等。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决策层应该认真比较分析,按照企业特点、经营项目、资质要求和发展需要等因素,找出人力资源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提出改进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创造很好的条件,也为制定未来开发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

1、确定调整目标、范围和原则

企业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确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目标、范围和原则。调整不是理论问题,也不是图形式走过场,而是改制企业的一场攻坚战,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难题。为此,必须制定详细缜密的计划和办法,让全体员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调整的范围有多宽、力度有多大,是否涉及本人,公司通过调整要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和措施等等。总之,通过优化和调整要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2、运用岗位分析设计,定岗定责

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精干高效、一岗多责、工作满负荷的原则及知识层次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合理定岗;生产单位则要根据本部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专业结构、工作责任、素质要求等定岗定员。对岗位职责及工作要求要进行详尽描述,并运用岗位分析设计技术,按照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方法,将目标、岗位、员工三者科学结合在一起,采用岗位等级法,将所有岗位分为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等几个层面。不同层次的岗位,其评定因素分析也不相同,如管理层的主要是工作责任、管理能力、专业水平、素质要求等;而一般执行层和操作层的岗位评定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即工作技能、工作强度、工作条件、工作职责等。

3、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改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

(1)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和员工分流制度,打通员工“进、出”通道。一方面要面向高校招聘急需的专业人才,不断改善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推行员工分流制度,对富余人员和不合格人员予以分流。在合理进行定员、定岗、定编“三定”的基础上,实行全员上岗考试,对考试合格的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实行持证上岗;对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和“三定”富余人员实行再培训和转岗分流。

(2)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打通干部“上、下”通道。一方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打通干部“上”的渠道。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既通过理论的考试,又配合实际的操作和面试;既看才,又看德,既看能,又看“干”;不唯亲,不唯上,不看表面,使有真才实学的干部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坚持“能上就能下”的原则,打通干部“下”的通道。通过实行竞聘上岗,对一批学识不高、年龄偏大、业绩平平的干部予以解聘,实现管理人员的新老交替,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动态优化与配置。把人员招进来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后,还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人,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总之,改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刘晓昌.改制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构想[J].交通企业管理,(1).

[4] 吴志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4(2).

第八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来源:蓝凌专家顾问叶曙光时间:-8-7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正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热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创立,本人曾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对这一行业的发展比较有体会,因此不揣冒昧提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供业界同仁商榷探讨。

咨询机构类型分析

学院型:这类咨询机构主要由国内某所院校人力资源类专家教授牵头,从事独立咨询或成立一个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在一些大专院校,导师带着自己的研究生为企业设计管理方案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些老师因咨询业务量比较大,创办一个咨询公司进行业务运作,具体咨询活动则由自己亲自出马。

实干型:这类咨询机构主要由国内某些在人力资源领域有多年实际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创立。他们背后往往会有一些大学专家、教授的背影,但大都是借用他们的名气,以便于开拓市场或咨询活动的顺利开展。

寄生型:这类咨询机构的前身主要从事培训、管理体系认证等,由于看重人力资源领域的发展,或者说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于是也对外声称自己能为客户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整合型:这类咨询机构一般具有相当的实力,或者说核心人物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他们将人力资源整合进企业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流程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咨询。

独立型:由于市场容量较大,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独立咨询人士,他们借助个人的名气或社会关系,偶尔也能签订几个咨询项目。当项目正式运做起来后,再利用朋友或其他咨询机构的力量共同操作。部分学院型专家教授也采取这种方式,但为了区别清楚,还是将他们划归学院型。

咨询业存在问题分析

分析这几年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的发展,我觉得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试述如下:

一、进入人力资源咨询业的门槛较低,或者说没有门槛。

目前对进入人力资源咨询业的机构及个人还没有任何限制的现状,在初期可以造成咨询业虚假的繁荣局面,但这种繁荣是以粗放式行业管理为前提的,个人认为对咨询业的更大发展不能提供实质性帮助,严重点说,甚至还扰乱市场、败坏行业整体声誉。据资料介绍,某城市曾以每天5到6家的速度注册新的管理咨询公司。这些管理咨询公司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究竟如何,确实值得怀疑。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稚嫩和苍白。

我认为这是国内人力资源咨询业普遍面临的尴尬。随着十几年的发展,国内也涌现出一批人力资源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实操人士,这些人中不乏管理精英,但不可否认,里面也有很多鱼龙混杂之辈。至于能提出自己独创性人力资源管理见解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大都是从国外引进资料,进行汉化后再在国内贩卖。在贩卖过程中也许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产品有一点改动,但这都无关大局。

当然,也有一些机构或个人在这方面颇有建树。比如硕旺人力资源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谏提出的人力资源五大体系,我认为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是对人力资源体系进入深入研究和分析后的理论升华。再比如佐佑人力资源顾问公司,在管理体系的构建上也颇费心力,时常能提出一点独到的见解,能让人感觉到他们在人力资源领域的辛勤耕作。但从整体上说,这类有独创性的机构或理论都太少,大部分咨询机构只是将眼光盯在日渐膨胀的咨询市场,成天琢磨如何才能多签单、多赚钱。打个比喻,这就象一个没有思想的肉体在某种动力的驱使下机械地行进,我们称之为“僵尸现象”。

由于管理思想的苍白,必然导致管理工具的短缺。目前国内使用的咨询工具,大都是从国外引进。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说有哪个咨询机构或个人埋头致力于开发自己的咨询工具。建立一些模型是很简单的,但开发咨询工具却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国内从事人力资源咨询业务的顾问师数量应该极为可观,但整体质量却并不乐观。顾问师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个途径:

?学院型的专家学者

?人力资源及相关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

?人力资源实务操作人员

?相关经营领域过渡人员

?后续教育转型人员

学院型的专家学者对国内外的先进理论了解得比较深刻和及时,而且因为其独特的身份,更容易获得企业的信赖。他们是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务的主导力量。

和人力资源相关的专业一般包括心理学、工商管理等。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会有一部分分流到人力资源领域,这些分流的人员加上正宗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的人员,就构成了人力资源咨询界的正统派。当然,这里的正统仅仅指其学习经历,和咨询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人力资源实务操作人员一般在企业有多年人事管理经验,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这些人很容易就转移到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领域。

相关领域过渡人员,一般是指原来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的人员。他们原来的业务和人力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哪方面的市场容量大,他们就会及时投向那个领域。

后续教育转型人员,是指那些对人力资源充满兴趣,并进入一些大专院校进行这方面深造的人员,他们基本上属于半道出家者。

在上述各类人员中,有的在理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有的在实务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思想体系。包括一些专家教授,也只是人力资源理论的集合者。看看国内出版的人力资源类书籍就可以明白:大部分书籍的内容纯粹是攒出来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的东西。更有甚者,同样的内容只是加个时尚的标题,就成了一本新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简直是对人力资源事业的谋杀。

四、人力资源咨询成果缺乏能得到广泛认同的衡量标准。

由于人力资源咨询纯粹属于智力活动,无法提供科学、合理、明确的衡量标准,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咨询业务的更大发展。目前大部分咨询机构开展的人力资源咨询业务,均属于“一锤子”买卖,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客户提供双方商定的解决方案,或者达到双方认同的管理效果。而这种咨询模式,和人力资源咨询本身的特性恰恰背道而驰,也违反了人力资源咨询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由此而导致的项目失败是必然的。所以在项目结束后,客户对咨询成果的鉴定总是会提出异议,并由此影响咨询周期或者咨询费的支付,这已成为人力资源咨询界的常见现象和无法解决的难题。

五、人力资源咨询缺乏行业规范,导致行业管理混乱。

如第一条所述,由于人力资源咨询几乎没有什么进入限制,使这一行业呈现出成长初期普遍存在的混乱现象,

比如有些咨询企业,本身根本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一个项目,便临时从社会上招聘人才,三五天就组成了一个项目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咨询队伍,根本不可能接受系统的管理体系培训,当他们进驻企业,也只能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由此而导致的咨询后果可想而知。据我所知,有几家咨询机构先后兵败于湖南某大型企业,就是因为他们组建咨询队伍时存在这种情况。

人力资源咨询业发展分析

上面提到国内人力资源咨询业面临的诸多困境,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打击这个行业。恰恰相反,我一直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国外大型咨询机构相比,我们确实存在很多不足,这就更需要我们及时惊醒,找出薄弱的环节并加以弥补。否则,人力资源咨询按目前这个状态发展下去,必将进入一个死胡同。

就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的未来发展,本人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

一、规范行业管理,适当抬高进入门槛。

?要成立人力资源咨询师认证机构,将大量不合格的咨询师淘汰出去,净化人力资源咨询市场。

?适当抬高进入门槛,比如在申办咨询机构的条件中加入几条硬性规定,如注册资金、通过资格认证的咨询师数量及水平等。

?仿效房地产业,对咨询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以后才能从事一定数额以上的咨询服务。

二、规范书籍市场,杜绝攒书“高手”们的无聊之举。对于一些内容重复、毫无参考价值的书籍,应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能出版一些真正有观点、有创意、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类书籍,并能节约珍贵的木材资源。当然,这一点牵涉面太广,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咨询业自身的事。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无非是敲一下边鼓而已。

三、致力于建设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能开发出一些真正适合中国的管理咨询工具。有些咨询公司正在这方面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希望这能形成一股潮流,而不是一味的虚浮和苍白。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的春天才算真正到来。

四、人力资源咨询是一个长期的导入过程,其咨询成果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显示出价值和效益。正如前面所述,任何一次咨询活动,都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有些企业允诺项目结束后提供半年到一年的跟踪服务,但这种跟踪服务只是一种事后被动的调整,无法对前期的咨询理念进行及时校正,从而也就无法有效地保证咨询质量。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觉得北京佐佑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将人力资源咨询进行细致的产品划分,包括战略规划型、产品解决型、系统整合型、导入内化型等。产品解决型只是为客户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让咨询顾问摆脱了后期实施的困惑。而导入内化型则让咨询顾问长期进驻企业,通过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将顾问的管理思维逐步灌输给企业,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咨询质量和效果。

五、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服务内容。比如深圳博信达管理顾问公司在惠州建立拓展训练基地,这是一项既可观又可靠的收入来源。同时,通过拓展训练活动加深了客户对博信达的认识,为将来人力资源咨询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六、加强咨询机构案例库建设。案例库内容一般包括调查问卷、诊断方案、诊断表格、诊断工具等。

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但在咨询过程中,有些咨询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每一个咨询项目都要白手起家,另起炉灶,既浪费时间,也影响了咨询师的精力,导致咨询师无法全力研究客户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建立了完善的案例库,则可以为咨询师提供莫大的帮助,使咨询师脱身于常规性的工作。

有些咨询机构的案例库过于贫乏,只有一些咨询诊断方案,而这些诊断方案还是千篇 一律,顶多将客户的名称改动一下。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些咨询机构知识积累方面比较薄弱。

七、咨询机构应致力于精而深,切忌广而博,更不要盲目地去扩大规模,制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名气效应。比如有些咨询机构,号称能为客户提供战略规划、组织流程、营销战略、财务金融、人力资源等一揽子咨询服务,而实际上,无论从企业自身实力、咨询师个人水平等角度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在目前的条件下,国内咨询机构根本不可能达到象麦肯锡、波士顿等跨国咨询机构那样的水平,如果刻意为之,无非为别人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使单个咨询师的水平能达到要求,如果其他人的素质不能跟上,也未必能保证咨询项目的成功。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国内咨询机构刚开始就要安心地做一只小船,见缝插针般地寻觅和开拓市场。如果用废铜烂铁勉强组建起一个大船,在实战中必然还是不堪一击。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资源都完备了,未尝不可以考虑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综合服务。

八、加强咨询队伍建设,这是咨询机构要获得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咨询师是咨询服务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坚,他们的整体实力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咨询机构本身的实力和形象。目前有很多咨询机构对咨询师的进口控制很宽松,进来以后也没有提供统一的培训,导致咨询师开展咨询活动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每人的从业经历不同,阅历和思想也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必然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无法有效地调和这些矛盾,就根本不可能创建一支高度团结、富有战斗力的顾问团队。

关于顾问团队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统一的价值观念培训。价值观念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充其量只是一群临时组建起来的乌合之众,无法发挥群体效应。

?统一的咨询思维培训。作为一个咨询机构,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咨询思维,并通过培训灌输给每一个咨询顾问。咨询讲究创新和发展,但在解决问题时还是有基本的规律可循。作为一个成功的咨询团队,应该建立一套实用、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和工具。

?统一的咨询风格培训。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但作为一个团队,应该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咨询风格,并在客户面前给以展示,籍此提升咨询机构的形象及业界声誉。

?统一咨询项目管理。目前大部分咨询机构对咨询项目的管理比较随意,没有一套系统、规范的程序。项目管理不到位,就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监控,项目周期、项目质量等无法得到保障,项目成果也无法进行积累。实行统一的咨询项目管理,就是要从立项开始,对项目调研、项目运作、项目验收等进行宏观控制,确保所有的项目都在企业统一的管理平台下运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项目管理,并不是为了抑制咨询师,而是为咨询师提供一个开放、规范、稳定的咨询环境,让咨询师能更好地开展咨询工作。

九、以“本土化”作为发展的机遇,以“国际化”作为发展的目标。

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国外咨询机构对中国国情不了解,进入中国以后水土不服。所以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还得依靠本土的咨询企业。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观点,而且危害极大。当中国咨询市场发展到足够大,国外咨询机构完全可能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专用工具,更何况,他们也可以通过高薪聘请中国优秀的咨询人员来实现咨询的“本土化”。目前国外咨询机构之所以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不大,并不是因为“本土化”问题,而是因为中国咨询市场的容量问题。如果死守“本土化”这根救命稻草,必然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丧失一切。

在成立初期,咨询机构可以将“本土化”作为一种发展机遇和先天优势,致力于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然后以“国际化”作为发展的目标,尽快向国际咨询标准靠拢,并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和咨询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结束语

由于资料有限,本分析报告并没有做详细的数据分析,而只是从自己的感性出发,谈谈个人一点粗浅的意见,还请业界前辈及同仁能不吝赐教。如果有言语唐突的地方,也请海涵。

第九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结业前景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被炒得“热气腾腾”,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那上面漂浮的“泡沫”。由于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企业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是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因此,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尽量多熟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运作,才能早日收“学以致用”之功。

在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做好人的工作已经成为赢得整个世界的前提,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开发,则成为一项关乎发展整个国家伯乐人才的重要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负责着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标准是:懂得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能够完成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工作,还能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并且创造价值。

由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完成的一份上海某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前景持续看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也较为乐观。

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传统产业如医疗设备、耐用消费品、电子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等,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对人才的较大需求,这些行业人才已较为饱和,人才需求也相应不多。调查认为,在未来1到2年内,这一基本格局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企业招聘职位需求则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可见人力资源的求职中更多地与本专业对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主要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求职的主要选择,企业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对企业招聘时间的调查统计表明,人力资源管理职位在四年级上下学期分布比较平均,因此对于应聘人和资源管理的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必过于急躁。

对招聘职位薪酬的调查表明,薪酬主体值集中在至3999元区间,4000至5000、5000至6000区间也占重要部分。可见人力资源职位的价值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调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的薪酬水平在未来几年内,将有望继续上升。

与进校时将设立不久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第一志愿的比例只占26.32%相对照,毕业时选择认同的比例却高达95%,可见随着对专业的学习,学生们改变了态度,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了解,同时发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潜力。调查说,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同样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将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途。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人力资源的前景非常看好,凡是选择了人力资源职业的学生都对自己这一领域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就职期望与现实需求也基本符合,说明当今社会提供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较为乐观。

就业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在企业招聘的总多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是最受欢迎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

商学院HR毕业后的起薪要高出文学院或是劳动关系中心下的HR毕业后起薪20%-30%左右。举个例子,PSU(Penn State Univ.)的HR挂靠在文学院下面,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才5.2w左右(很多人是因为念master之前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所以起薪高,从而带动了整体的起薪);而UMN(Univ. of Minnesota)的HR是挂靠在Carlson商学院下,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是7.3w。Rutgers的HRM master毕业生,平均年薪也在6.7w左右,相对于该学校的其他专业,算是很高了。

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以分为几下几种:

人力资源经理,管理顾问,薪酬顾问,劳工律师,办公室经理,退休金经理,招聘专员。

很多的人力资源职责都已被外包出去,也就是说很多的人力资源事务在组织外部进行,特别是福利管理和索赔过程等职责。 要使自己具有竞争力,人力资源人士要有能力制定出适合特定企业商业策略的人力资源体系。

国内就业情况

在中国,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在企业招聘的众多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是最受欢迎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 可见人力资源的求职中更多地与本专业对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主要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求职的主要选择,企业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国外就业情况

商学院HR 毕业后的起薪要高出文学院或是劳动关系中心下的HR毕业后起薪20%-30%左右。举个例子,PSU(Penn State Univ.)的HR挂靠在文学院下面,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才5.2w左右(很多人是因为念master之前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所以起薪高, 从而带动了整体的起薪);而UMN(Univ. of Minnesota)的HR是挂靠在Carlson商学院下,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是7.3w。Rutgers的HRM master毕业生,平均年薪也在6.7w左右,相对于该学校的其他专业,算是很高了。

当然这个数据是早几年的一个调查显示,不过之前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在经过一个系统的HRM硕士教育,毕业后的受欢迎程度是非常高的。数据显示,这样一个人在芝加哥找到一份8万年薪的工作并不是什么难事,要是能够做到HR Asst. Director, 那么年薪将去到10万。如果更高一点,做到HR Associate Manager或者HR Manager,你所期盼的年薪应该是在12万到20万这个范围里。明尼苏达大学HR master毕业生平均起薪之所以那么高,跟录取的人大多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还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批人毕业后都是至少从Senior Specialist做起,所以自然抬高了整体的平均起薪。然而没有工作经验的,读完HRM的master出来,可以先从一般的HR specialist开始做起,年薪也不会太差,大概也有6万左右(平均值)。Rutgers的HRM master毕业生,平均年薪也在$67,000左右,算是很高了。

相关文章推荐:

1.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2.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

3.财务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

4.英语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岗位

5.计算机专业目前的就业情况

6.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

7.建筑学就业分析

8.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9.护理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

10.环境工程学专业就业前景

第十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__乡隶属鲁甸县,地处鲁甸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最远的塘房村委会离县城50公里。东与昭阳区苏家乡接壤,南与水磨乡相邻,西与梭山乡相邻,北与新街乡相邻。辖四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244 户,总人口38720人。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乡实有农村劳工力20397人,外出务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户1276户,__年全乡务工收入4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转移培训,乡党委、政府利用我乡人力资源开发契机,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全乡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经济发展积蓄了资金、技术、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的金融作用

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通过邮寄、金融机构汇寄回乡的据统计约有4000万元,通过打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资金流入我乡,使银行存款额大幅提升,对我乡邮政和吸收银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务工人员对我乡经济的贡献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约在1__元左右。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这样看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的发展。如__村的崔文联在外打工多年当上了老板,就捐了10万元给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给家乡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多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五、农村留守群体方面

在全乡四个村,对外出务工家庭进行调查走访,全乡农村留守群体大致有以下三类:一、单独的留守老人,这种家庭大多是60岁以上的一个或二个老人;二、单独年幼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龄结构平均在15岁以下;三、老幼留守群体型,一般表现为祖孙关系。这类型较前二者有明显的家庭活泼气氛。据统计,全乡中,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儿童860人;新乐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儿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儿童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儿童640人。根据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在救济粮、低保等方面对其加以倾斜。

总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在输出地积极工作,努力劳动,为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外出务工大量转移了我乡剩余劳动力,使我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农业技术引入并运用在种养殖业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十一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一、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国外市场空间广阔。随着____开发领域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日益广泛,尤其是中亚地区前景广阔,为___物资供应___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紧跟__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和国际化。

2、社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周边市场环境持续改善,重组后的____整体协调发展,物资集中采购政策和配套措施构成了我们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坚强后盾,为向外发展提供了保障。

3、__市场大有可为。随着______的重组整合,__区块的加速开发和建设生产配套设施,为有效弥补__工作量不足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我们开拓社会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4、社会销售不断拓展。参与____等项目服务,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和理念得到广大干部职工高度认同,单位经营能力不断增强,为促进管理创新,确保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内部环境分析

1、200_年的生产经营情况

200_年是物资供应__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全年完成物资供应额__亿元。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___万元。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成本费用支出得到严格控制,信息系统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基础工作建设水平有效提升。三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更加完善。

市场提升成效显著。__开发物资供应额不断增加,物资__稳步增长,社会及周边市场持续上升。回收处理报废物资__吨,实现收入___多万元。立足__周边和____,开展钢材、水泥和废钢销售,完成销售额____亿元。物资___站和___站工作量完成顺利。___项目收回资金___多万元,签订各类服务合同累计_____万元。紧抓____企业__、__、__等外部队伍动向。

努力开展物资销售。实现收入____万元,较去年增长__%。紧跟国外项目步伐,进出口合同执行顺利。共执行进出口报关合同___个,报关合同总金额____万美元;办理结算合同__个,实现收入____万元。为__国内外市场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2、内外部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改革重组的不断深入,物资供应__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企业的的既定目标,应该牢牢把握核心业务,不断扩大核心区域的物资供应份额,积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新型人才,加快管理、技术和操作技能三支队伍建设步伐,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结构框架类型,完善人事管理配套制度,把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分步实施,稳妥推进,不断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物资供应处的全面发展。

3、现有人力资源的主要优势。

(1)拥有一支管理严格,运作规范,监督健全,相对成熟的熟悉___物资供应__的专业化队伍。物资供应___服务保障队伍初具规模。

(2)各级领导和全__职工对人力资源开发高度重视,并积极创造造就人才的空间和机会,全处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迫切和强烈,在绝大多数青年职工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成材、自学上进的良好学习风气。

(3)近年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职工队伍结构向合理化方向不断迈进,职工的年龄比例向着年轻化过渡,整体文化素质逐年提高,专业构成不断趋于合理。

(4)随着电子商务工作的迅速起步,职工对电子商务和电子化自动办公方面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初步培养出一些电子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过与大专院校和专业信息公司的合作与开发,使技术人员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并积累了一些信息开发技术方面的经验。

___

二、员工队伍现状分析

(一)员工总量分析

自___年成立以来,经过__年的发展,物资供应__发展成为___年物资供应额在__亿元以上,集机械化作业、自动化控制,装卸、倒运、堆码、检验、存储、发运一条龙作业的大型物资供应___企业。

200_年用工总量为___人,职工人数__人,市场化用工___人。其中:男_人,女_人;干部_人,工人_人。管理人员_人,占用工总数的_%;__信息及物资供应队伍_人,占用工总数的_%;__和跟随服务队伍_人,占用工总数的_%;国际经营及服务队伍_人,占用工总数的_%;市场开发队伍_人,占用工总数的_%;仓储及生产服务队伍_人,占用工总数的_%;后勤保卫及其他人员_人,占用工总数的_%。

(二)员工总体结构分析

1、机关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

机关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_%。该比例主要是结合我处的组织结构状况,反映机关人员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幅度。

2、管理人员绝对值分析

油田重组后,按照有序的调整组织形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单位组织体系,使与企业发展方向统一合拍。依据__第030号文,处级__,占职工总数比例1.7%。按__号文,_合计科级职数_人,现有科级干部_人,占用工总量的_%,建议增加_人,占用工总量的_%。

_级的管理队伍总体呈增长趋势。_级管理人员由200_年的_人增长到200_年的_人,从数据看,科级管理人员增减趋势稳定,平均每年递增_人。

3、年龄结构

企业员工总体平均年龄为_岁。其中30岁以下:_人,占用工总量的_%,31—40岁:_人,占用工总量的_%,41—49岁:_人,占用工总量的_%,50岁:_人,占用工总量的_%,51岁以上:_人,占用工总量的_%。

4、学历结构

200_年到200_年,企业总体的学历结构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中专高中技校及以下的低学历逐年递减,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逐年递增,但高学历员工比例仍然小于低学历员工比例,企业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员工增长缓慢,到200_年为_人,为员工总量的_%。到200_年初,企业员工总体学历结构为:研究生及以上_人占_%,本科_人占_%,专科_人占_%,中专_人占_%,高中技校及职高_人占_%,初中及以下_人占_%。

中专高中技校及以下学历的相对比例由200_年的_人占_%降到200_年的_人占_%,其绝对值减少了_%,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相对比例由200_年的_人占_%增长到200_年的_人占_%,其绝对值增长了_%,这主要是因为:(1)企业有大量员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取得了较高学历;(2)这一时期企业逐年引进大专和本科毕业生。(3)部分低学历员工因退休、买断分流等形式得以减少。

(三)三支队伍分析

企业总体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服务)三支队伍的人数分别为_人、_人、_人,比例为:_%、_%和_%。经营管理人员比例略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操作技能(服务)人员比例偏高。操作技能(服务)队伍相对比例较大的主要是因为物资仓储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业务,需要大量的操作技能(服务)人员。因此,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经营管理协调工作与技术管理工作。

1、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

企业正科级管理人员、副科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人数分别为_人、_人、_人,比例分别为:_%、_%和_%。

年龄方面:_管理人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_岁,40岁以上占_%,40岁以下占_%。_级管理人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_岁,40岁以上占_%,40岁以下占_%。

职称方面:_级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_级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相对较低。截止200_年_月,经营管理队伍的职称结构是:副高占_%,中级占_%,初级占_%,无职称占_%。

2、操作技能(服务)队伍

操作技能(服务)队伍的技能等级相对较高,但缺乏高技能的操作人员。技师仅_人,即_技师和_技师,操作服务(服务)队伍中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人数分别为_人、_人、_人,配置比例为_:_:_。

年龄方面:操作技能(服务)人员的平均年龄为_岁。其中技师的平均年龄为_岁,高级工为_岁,初级工为_岁。高技能的操作人员不仅年龄偏大,而且缺乏。

学历方面:操作技能(服务)人员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其中专科及以上占_%,初中及以下学历占__%。

三、人力资源及管理问题

1、政策性人员富裕和结构性人员失衡。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内退职工__人,平均年龄__岁以上,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__人,占内退职工__%,200_年达到退休年龄__人。另一部分是随着_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而与之不相适应的在岗老职工,在近_年内达到退休年龄__人,主要从事后勤服务和简单操作业务,缺乏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素质,难以适应目前物资供应发展的需要。虽然通过招收____补充岗位,但总体还面临人员年龄构成不合理、人员结构性缺员严重,与企业的现有规模不配套等因素。

___

2、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从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看,现有职工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性缺员严重,存在大量紧缺专业和急需人才,受职工个人素质的限制,目前_____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生产后勤和供应仓储单一性人员比较富裕,__、__、__专业方面复合性人才缺乏,制约物资供应___进一步开拓市场和经营发展。尤其是懂得____、____、___、___等相关知识并具有一定开拓市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和懂得对外__、国际__、拥有一定__水平的外向型人才紧缺。

3、___员工存在流失性大和流动频繁。现有____短期员工的____费标准一定程度上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有差距,不能保证__员工队伍稳定。

第二部分 分析与评价

通过深入分析,总体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传统的行政性、事务性的人事管理阶段,还没有向战略性、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过渡。需要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战略性、专业化的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确定了一些基本制度,规划工作也正式启动,但还需要积极推进其执行和回顾工作。员工发展、选拔机制、培训、激励和考核管理等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升。

(1)人力资源理念:人才观的界定模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性的、具有明确导向性、并且为全体员工理解并接受的人力资源理念体系。实质上是“管理通道”为作绝大部分员工愿意发展的职业通道,而且对于人才观的界定模糊,员工多以“职务高低”来衡量自己在企业的价值体现,从而导致员工形成片面的成长价值观,这与企业要求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战略观不匹配。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人事劳资部门的职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主要职责应集中到吸引、培养、任用、激励和保留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不应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行政性和事务性工作上。

(3)招聘与选拔:招聘方式单一;内部选拔引导和宣传力度不够,使员工感觉___。自200_年起,___公司将招聘生员锁定在___以上,一方面提升了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带来了内部低学历人员的恐慌。对于开展全员竞聘的上岗方式,一定要对员工引导和宣传到位,否则就会使员工感觉走____。

(4)培训:人才培养方式不明确,培训需求调研不详细,种类单调。对操作岗位员工的培训多依托外部机构,培训费用高且效果差,技能鉴定更多的依靠笔试来考核,特别是限制了部分必须通过实际操作达到考核鉴定效果的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造成操作岗位员工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差,对操作员工队伍素质提升负面影响很大。

(5)考核管理:考核未能体现真正的激励导向,未能给员工指明发展方向。已经建立的考核体系由于考核周期过长,缺乏时效性,导致激励作用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考核指标不易量化,主观性强,导致考核的公正性受到置疑。

(6)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系统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对员工长期发展提供导向性,员工迷茫自己的上升空间。

第三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向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人力资源开发要紧密围绕____整体发展规划,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精细化管理目标为宗旨,以加强培训和引进人才为手段,不断更新观念、加大力度,调整结构,力争形成一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在同行业中处于水平,敢闯市场、能打硬仗,基本满足___市场竞争需要的物流专业队伍;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人才的产生和成长,有利于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高的人力资源良性循环机制。

二、人力资源引进和培养的主要专业方向。

1、管理专业。主要是____等有关专业。

2、外语专业。重点集中在___等适应中亚各国的交流语言专业。

3、经营管理。主要集中在_____等有关专业。

三、调整规划

(一)员工队伍总体调整思路

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转变,抓好员工队伍总量的宏观调控。

1、控制员工总量,确保队伍精干。一是严格控制入口,除适量引进急需和紧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以及部分高层次人才以外,严格控制新增员工;二是正确处理____就业问题。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的做法。

2、积极畅通出口,为企业减员增效创造条件。一是对符合退休和提前退休条件(员工自愿提前退休)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及时清理劳动合同,对合同到期,表现较差的,要及时终止合同,探索通过劳动合同的规范运作为减员畅通出口;三是强化员工业绩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3、内部挖潜,优化配置,满足人员需求。一是对新增岗位员工配置,全部采取公开招聘办法,用市场手段配置人员;二是积极推动组织变革,优化组织结构。三是通过技术改造、优化设计和优化流程、优化操作规程、推行系统化操作等措施,优化生产操作人员配置。

4、不断加大力度,引进我处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一要加强人员接替工作,不断引进相关专业的新增大中专毕业生,确保人才后继有人。二要引进各类____过硬、业务上精通、___过硬的现成人才,经常性地调整和补充人才断层,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

5、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采取内部培训与送外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培训工作力度,追求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一方面要加强送外培训力度。

在200_年的基础上,员工送外培训率要每年增长__%,内部培训率要增长__%;另一方面对各层次员工要视其情况分类培训,对拥有较强理论知识,年富力强,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员工加大岗位培训力度,要注意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加压力,促进其尽快成长,迅速成才;对有一定实际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对他们定期“充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确保其跟上时代步伐,防止其观念滞后。

(二)员工队伍结构调整思路

细分人才素质标准,建立健全专业标准,务实打造三支队伍。

1、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___选用机制,逐步优化各级___结构。

要在公开选拔经营管理者、实行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___选拔任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的考核体系和灵活的选拔机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要建立领导干部量化评价标准体系,从胜任特征入手,将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人动机、人格品质等特征进行量化,实现干部选拔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以加强___团结为重点,抓好班子作风建设

在班子成员中倡导建设四好班子的理念,通过加强班子沟通、开展拓展训练,增强__凝聚力。实行集体领导,强化___组织的__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班子各位成员的作用。推行__任期承诺和任期目标制度,自觉接受员工的评议和监督;要加大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日常考核力度。

(3)加强后备__队伍建设

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将培养锻炼计划与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给他们压担子,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考核,及时将业绩平平、不思进取的___调整出去,将业绩突出、德才兼备的__吸纳进来。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1)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要按照扩大专业范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将那些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优、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学科带头人队伍。要以继续教育、深造学习为主的培养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和对学科带头人考核力度,按照考核期限的要求,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科带头人进行考核,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取消考核不合格的学科带头人的资格和津贴。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人才信息库。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全面掌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和不足,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形成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为梯次的人才队伍。要抓好以业务深造、知识更新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抓好岗位培训。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员工个人愿望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等方式,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覆盖率在___%以上,平均每人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__课时。

3、操作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1)不断改善操作员工队伍的成长环境,加快内部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操作员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形成重视技能、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兼职操作工教师队伍。

(2)组织参加技能大赛,推行技能大比武,不断提高操作人员技能。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技能大赛,推行技能大比武,开拓操作人员眼界,使其热衷于技能钻研,不但提高操作技能。

(3)不断提高技能鉴定水平,加大操作人员的考核力度。

加快职业技能开发培训建设,实现技能鉴定的标准化、现场化,争取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规模。要严把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关,维护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严肃性。

对违反操作规程、职业技能鉴定复审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实行强制培训或待岗培训。

(三)主要措施。

建立有利于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培养、产生、使用与退出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

1、进入和退出机制。要建立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和出台一整套优厚的鼓励政策,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成长环境,吸引各类有用的人才积极投身于“____”的广阔天地,去实现自身的应有价值,做一番事业。同时要妥善处理稳定与发展的矛盾,对现有老员工,按照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的思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重新转岗。对少数不思进取或经过培训仍然达不到预定要求的人员要疏通渠道,建立必要的淘汰和退出机制。

2、激励机制。要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___上为他们的进步、业务上的提高提供条件和帮助;在感情上,提倡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待遇上,坚持突出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和收入待遇,奖罚分明,敢于重奖。

3、使用机制。要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员使用机制,重点开发和使用适应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则的人力资源,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要注意培养和使用年轻__,确保后继有人;同时要结合___企业实际,客观正确地处理好老员工、新员工及引进员工之间的复杂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第十二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迈进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年头,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个向往已久的工作社会,我们的心已经开始飞进那里。我们高兴、我们兴奋,因为我们终于可以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展现自我,但我们还需要时间去了解这个社会。学校为了把我们平稳的送上社会的大舞台,为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完成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专门安排了我们毕业实习。

我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也是我以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所以在9月7号来到了宝鸡航天华科机电有限公司实习。

现在实习已经结束,回头总结我的实习报告,感到十分的欣慰。它使我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即将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上达到了学校要求的实习目的。

正文

一、实习公司简介:

,航天华科以1563万元的资产、5300平方米生产经营面积入住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里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今天,航天华科拥有生产经营面积8289.4平方米,总资产3019万元,各类机加设备及数控加工中心100余台,精密仪器仪表百余台。,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基础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优秀的机加工能力是航天华科的显著标志。航天华科现有各类机加设备及数控加工中心100余台,能承担大批量的车、铣、刨、磨、钳业务。航天华科机加分厂生产的机械式铣床动力进给器深受用户欢迎,水泥搅拌机远销美国等地,分厂年度产值已达到公司总产值的一半。

作为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铣床动力进给器(powerfeed)产品已成为国内市场的第一大生产厂家。进给器分厂拥有装配线1条,拥有国内先进的定子自动绕线机、转子绕线机等设备,产品月生产能力可达到2500台以上。

经过产品结构调整,电子产品生产能力逐渐成为公司的新亮点。公司现拥有2条电子产品生产线,精密仪器仪表100余台,其中贴片生产线的月生产能力可达到1万片。由电子分厂生产的ABS汽车防抱制动系统已逐渐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航天华科获得陕西省产学研联合会、陕西省经贸委、陕西科学技术厅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航天华科获得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技术创新先进单位”称号。

,航天华科获得宝鸡市地税局高新区分局颁发的“诚信纳税户”称号。

二、实习内容:

由于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以在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实习。配合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工作,了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进行相关建议的的调查。熟悉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意识,增强责任感。

三、实习成果: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基本上掌握了公司的工作流程,并且能够独立的完成工作。树立了团队意识,和工作人员之间也增强了协作能力,改变了时间观念,养成了按时上下班的守时习惯并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对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和他人沟通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问题的提出及建议:

1、公司内部分工不明确:

现在是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没有对人力资源专门进行管理的部门,是存在极大的不方便的,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人浮于事等状况的出现。员工的职称评定、薪酬问题的解决、年度奖金的发放等问题,都需要人力资源部的调整和指导。如果只为了减少部分支出而舍弃人力资源部门,显然是得不偿失。所以公司急需人力资源部门的建立。

2、化被动为主动:

人力资源的职能虽然被公司的财务部所代替,但是也要积极到员工中间去调查,不能只摆出一副守株待兔的样子,只靠员工的反馈和自己的“想当然”来决定职务的划分和薪酬管理,这样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也容易滋长某些人不良的做法,进而会导致人力的流失和管理潜在的混乱。

3、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地目标:

1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据调查研究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员工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潜力可发挥到80%~90%。所以,为了充分、全面、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成了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员工的积极性常受到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自我实现机会、薪酬福利状况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应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使之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2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扩展企业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目标。3实现企业利润化: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只有使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化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化。可表述为:人的使用价值=限度地发挥人的有效技能人的有效技能=人的劳动技能×适用率×发挥率×有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技能的适用率、发挥率和有效率,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利润化的目标。

4、转变观念,更新管理理念:

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方式、方法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从传统的注重事务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转变,从传统的对人事分散性、事务性管理向现代的系统性、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强调人是投入到生产中的一种要素,而对其进行控制和使用,更强调人是企业拥有的一种宝贵资源,个别员工所拥有的专长可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企业应把主要工作转移到对员工的激励和培训上来,以提高员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发挥薪酬的激励调节作用

企业的薪酬体系过于单一,过分强调了其保障能,导致其激励性、调节性减弱,致使对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人才流失。薪酬分配上要向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6、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资本价值的化

企业在选人、用人等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打破人员身份、地域界限,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特别是对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应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同时采取竟聘上岗等方式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7、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企业应探索建立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知识技能培训协调统一的培训开发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注重培训效果。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手段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8、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哪个组织学习的快,哪个组织就能生存,哪个组织就能赢得竞争优势。”美国学者指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只有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为员工发展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实现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五、实习心得:

在以前我总是盼望早点到社会参加工作,因为我总觉得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当我离开校园,真的进入社会实习后,才真正体验到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早上都要按时起床,坐公交车去上班,到下午六点才能回家。在工作中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没有机会让自己犯错误,所以每天都要打起精神工作。身边都有同行在看着你。

一开始上班的时候,我的心情激动、兴奋、期盼、喜悦。我相信,只有我认真学习,好好把握,做好每一件事,实习肯定会有成绩。但后来很多东西看看简单,其实要做好它很不容易。记得我工作的第一天,什么事情都不会,工作不知道怎么展开。后来还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模仿,才慢慢上手的。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我有以__会:

首先,在没进入公司之前,就要认真了解公司的制度和总体情况,这样才可以在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其次,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和与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快乐的气氛下才能顺利的完成工作,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与同事相处一定要礼貌、谦虚、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忙和相互体谅。不要与上司发生口角。新进的员工一定要多做事,如日常的办公室清洁问题。

再次,要学会怎样严肃认真地工作。以前在学校,下课后就知道和同学玩耍,嘻嘻哈哈、大声谈笑。在这里,可不能这样,因为,这里是公司,是工作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出错,工作出错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于是,我意识到:自己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要学会像这里的同事一样严肃、认真、努力地工作。

最后,要学会虚心,因为只有虚心请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虚心请教才可使自己进步快。要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做事原则。这样能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总得来说在实习期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这艰苦的工作中,我却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明白,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体会。因此,我坚信:只要我用心去发掘,勇敢地去尝试,一定会能更大的收获和启发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更多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

第十三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MT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民营

企业,注册资金只有75万元,员工几十人,而实现利润400万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和都超过2亿元。短短几年,MT公司可谓飞黄腾达,“牛气”冲天。

一 、人力资源现状

MT公司现有员工672人,其中60%以上为一线工人,行政、文秘和销售人员115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154人,其中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已达75人,技术力量相对比较强。

从技术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配备不够合理,容易

在技术管理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56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84人,大专以下学历的"有14人,学历结构比较合理。

(一)管理人员

从其所占的的比例来看其管理人员规模较大。从20开始,MT公司在无人才结构设计的前提下,盲目地大量招收中医药方向的专业人才,并且安插在企业所有部门和机构,企业高层、中层知识结构单一,导致企业人才结构不合,引起管理效率低下。 (二)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从技术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配备不够合理,容易出现人才断层问题。 二、企业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在5内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医药企业 。 人力资源目标:医药行业创新人才高地。 三、企业文化

从现状来看MT公司未导入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资料看该公司的物质文化基本形成。由于尚未全面和进行正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基本尚未发挥。一个优秀的企业,企业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领导下的全员文化,MT公司应该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应为企业战略服务。它又受企业所处的环境、技术p任务类型性质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的组织结构应通盘考虑相关因素的系统因素并随其变动进行设计和调整。企业创立初期,由于快速发展企业的组织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事业部制尽管已经建立起来,但尚未完善和规范运作;公司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重要部门功能不全或缺失;部门职能界定不清,岗位职责界定不清;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缺少监督。 五p人力资源利用状况

MT公司除向社会严格招聘营销人才外,从来没有对人才结构认真地进行过战略性设计。随机招收人员、凭人情招收人员,甚至出现亲情、家庭、联姻等不正常的招收人员的现象,而且持续3年之久。作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保健品前几名的公司,外人或许难以想象,公司竟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才结构,竟没有一个完整地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章。人员素质的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

第十四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这种市场化配置活动区别于传统的计划配置方式,其内容主要指人力资源供求主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其外延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服务机构和中介活动以及管理、服务中的相互关系等。

(一)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与资本、技术、土地等市场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就是要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包揽就业和统包统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供求双方相互选择中得到实现。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源的更加充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提高配置效率和效益,从而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机制和服务实体的总和

1.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就业与自主用人。二是按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进行相互选择、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建设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核心是促使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帮助市场供求主体实现对接以及由其延伸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促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各类服务行为,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减少搜寻、招募、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帮助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3.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载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两个服务体系的共同发展,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的通行作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即《就业促进法》规定的职业中介,以下简称经营性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这类服务体系的载体主要是原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的以促进就业为根本宗旨的事业单位。

其性质主要有四个要素: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提供公益服务来定性;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作为定位;由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给予保障和支持。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对不同时期重点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务;承担就业和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等工作职能;受政府部门委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

--经营性服务体系(职业中介)

经营性服务是指由经营性机构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偿提供的职业中介和相关服务。其服务载体主要包括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原人事、劳动系统所属服务机构自办或以股份形式合办的企业。

其性质主要有四个要素:以促进竞争性人群就业和满足用人单位特别需要为目的;以提供有偿中介服务来定性;以企业化经营来定位;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运行保障。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按照国家政策,经行政许可从事职业中介、培训、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派遣、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对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按其所需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按照国家政策和政府购买成果的要求,为一般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

(三)市场行为由法律、政策来规范和引导

1.用法律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劳动者的就业行为,以及公共就业服务行为和经营性服务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确立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供求主体、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

2.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更多吸纳人员和稳定人员的岗位,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引导人才到急需岗位,引导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经营性服务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就业与人才配置服务。

二、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基本确立,服务载体得到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由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就业训练、创业服务等服务实体共同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经营性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__年底,已达1.6万家,从业人员十几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市场的地位日益增强,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推进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推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并行、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不仅完成了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化配置的根本性转变,并且在落实就业和人才政策、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推进各类人才流动开发和配置、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中央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提出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历史任务,对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在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冲击,应对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对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又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1.进一步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在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全社会更加充分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全社会人力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使供需双方能够相互选择、自主匹配,最大限度地促进充分就业和各层次、各领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人数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等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促进劳动者就业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还是应对失业和解决市场的缺陷,都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职责。

3.着力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确立人力资源服务业相对独立的地位,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环境。

4.大力加强市场规范管理。针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主体行为的失范,特别是职业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必须加强市场统一的监管,依法规范市场各方行为,强化诚信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存在着体制性分割。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还普遍存在着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地区分割和管理分割等突出体制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二是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强、服务方式粗放、服务手段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与市场需要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配置服务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匮乏、工作经费无明确来源,难以实现充分的公益服务。

三是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目前,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具体管理法规尚未出台,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健全,执法检查手段较为单一,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

1.党的__大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要求,指明了市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改革意见,城乡管理体制二元结构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

2.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劳动和人事两个部门的合并,有利于解决管理分割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原有干部和工人的身份划分界线将进一步打破,支撑市场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的优化。

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具备了市场发展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经营性服务体系已经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宗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为重点,以规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改革,实现政策、制度的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市场运行更加良好、就业服务和人才资源开发配置服务质量更高的发展态势,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为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管理体制统一。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政策制度。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区分割,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与政策制度的统一。

--运行机制健全。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运行格局。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主体作用,为实现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各类劳动者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公共服务完善。健全工作体系、完善服务制度、提升服务能力,形成财政保障有力、运行效率较高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均等和优质的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经营性服务健康发展。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广泛地参与到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形成与公共服务优势互补的格局,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服务需求。促进人力资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引导其服务创新,走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

--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形成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的市场环境。推进政府部门所属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使政府职能从办市场转变为创造市场发展良好环境和建立市场运行公平秩序。加快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

(三)重点任务

1.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

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理清两个市场整合的改革路径,明确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方向、提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举措,指导各地按统一规划推进改革进程和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以立法形式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管理框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性质、职能、目标任务和保障制度,确立鼓励经营性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原则。

2.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统一并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加强对就业工作和公共就业服务的统筹管理。省、市、县三级在设置管理就业工作的行政处室的同时,设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共就业服务局(加挂人力资源服务局),重点推进公共服务政策实施和服务流程、服务体系的统一,努力解决财政保障、参公管理等问题,统筹组织指导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实体开展服务活动。

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场所和功能建设,特别是加强县级以上综合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基层工作平台建设,结合当前农民工就业工作,大力推进乡镇(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整合原两个部门所属服务实体,明确公共服务性质,努力解决参公、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问题。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对社会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汇总和发布等信息服务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制度。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特别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原有服务机构的优势,完成应对金融危机保就业的任务,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场所、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地加强,人员队伍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同时,稳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对原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营性服务,转由下设服务企业实施,条件成熟时再完全实行社会化。

3.引导职业中介(经营性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职业中介发展政策,明确职业中介机构(经营性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服务规范和引导扶持措施。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服务、自律、协调”功能。制定并推广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技术标准,引导市场经营性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队伍。

4.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工作。贯彻《就业促进法》,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就业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发布的基础上,扩展信息的覆盖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管理,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类标准,规范对职业中介信息和专门性信息的管理及应用,维护国家人才信息安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为就业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5.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制度。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省市两级应将原来两个部门对市场的监管职能进行归并,设置实施统一监管的处室,承担本行政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规划制定与实施、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职能。完善包括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准入、经营性服务机构创办和开展业务规范、行业协会自律等内容的市场监管制度,降低人力资源市场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效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十五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理清什么是人力资源,什麽是人事管理。所以一直将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混成一谈,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步入正常的轨道。

人力资源管理也好,人事管理也罢,主要看企业要不要发展。企业要发展就不能忽视组织结构的设定,结构的设定称谓决定机构的职能范围。机构有没有,也决定企业发展有没有做准备。专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笼统作业时代已经过去,工业化管理已经在向人性化管理转变。人力在创造效益是一种共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必然,当你拥有万贯家产,没有人真诚的为你付出,甚至根本就没有人帮你,你的财富又有何用。

让我们探讨什么是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 :首先分析什么是人力,人力是人的力量缩写,人的力量是由智力和体力两种天生的原本因素组成。智力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软性因素,它的弹性非常大,力也随它的弹性大小而伸缩,所以,智的力量无边无限。体力是人的一种外在的硬性因素,它的弹性不大,所以它的力量是有限的。两种力的结合产生了能量,能量通过实施运作转化体现为能力。这样就是人的力量,有两种原始力加一个结合力,这就是人的力量,简称人力。

接下来分析资源,什麽是资源,针对目标所需,一切可利用的、创造和再创造利益的物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便是可用的资源。同样的物根据质量的不同,资源发挥的作用也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任何资源有个目标所需,资源针对的目标性非常强,目标针对不准确资源会变成垃圾或废料。撇开其它资源不谈,就人力的资源作一阐述。把目标定为个人:个人要创造利益必须有资源,人创造利益时需要力量的,它的资源就是力量。上面谈到了人的力量组成,组成的因素就是力量的资源。人力的资源就是两种原始力加一个组合力,这是针对个人为目标而言。针对企业和单位为目标:企业和单位的性质是集体和团队性质组成,作为企业和单位他的目标是发展和创造效益,发展和创造效益需要两大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资本是牟取利益的凭借。资本的完成要有资源的保障供给,将资源运用转化就成为资本。资源是资本的保障,不同的资本需要不同的资源供给。根据发展和追求的目标效益性质不同,所需的资本要求也有所不同。物质资本不谈,因为物质资本是由人力创造和天然生成的。就说人力资本,根据企业和单位的发展和追求的目标效益性质不同,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本,保证人力资本的完成和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就要有人力资源的保障。所以每个人力针对企业和单位都是资源,根据自身的价值选对目标就是资本,否则就是废料。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的资源简称,因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和单位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企业和单位能不能发展的决定因素。

接下来分析人事,什么是人事,人事准确地讲是人力的事物,大的概括就是人与事情有相互直接关系或相互直接联系的事物,简称为人事。针对企业和单位的人事就是有关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属于企业和单位的人事范畴。例如:晋升、劳资、福利、档案等等的相关事物。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控制和疏通。有效地控制合理地疏通,是决定管理好坏的决定因素。有效的控制是为了很好地疏通,合理的疏通是为了有效的控制。控制什麽、疏通什麽,控制核心疏通主流。这样将人力资源和人事的核心与主流找到,加以控制和疏通,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力的来源,主流是人力的发展方向。人事的核心是人的思想,主流是人的情感。因为对人力管理需求不同,所以抓的核心与主流也有所不同,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人力创造效益的公式程序也是一样的,由动力驱动加上自身能量的发挥产生结果,根据结果成就的大小,按照成果分配回报的比例,使人力产生第二次动力,发挥人力的更大作用。最后就是掌握和运用这样一个公式:思想+情感=动力,知识+经验=能力,动力+能力=结果,结果+回报=第二次动力,这个公式也可以抓住人力的核心和主流。在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问题上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怎样分析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

本文来源:http://www.db51888.cn/lunwendaquan/649303.html

  • 相关内容
  • 07-04 党员个人承诺内容简短【4篇】

    党员,即政党成员,是指同意党的纲领和政策,遵守党章,自愿入党的党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员个人承诺内容简短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篇一】党员个人承诺内容

  • 07-04 工作标准不高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9篇)

    测量是一个管理术语,通常指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方案和方法。它可以分为非常措施、紧急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和安全措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工作标准不高存在

  • 07-04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九篇

    大学生是指尚未从基础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毕业或者已经从高等教育毕业并进入社会的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和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员,代表着一个

  • 07-04 学习强国学习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三篇

    &ldquo学习能力&rdquo***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强国学习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第一篇: 学习强国学习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一、

  • 07-04 关于个人进修学习计划【三篇】

    规划、管理、学术语言、拆卸&ldquo计划&就两个汉字而言,&ldquo&rdquo它意味着计算rdquo它的意思是“分割”计划&服从于目标的实现,&ldquo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db51888.cn 代笔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代笔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